2014年小麦冬前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4-10-29 14:25
作者:徐成忠
浏览次数:
今年秋种,各地抓住土壤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通过大力推广小麦规范化播种技术,狠抓深耕深松、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等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小麦适期播种面积扩大,播种质量提高,基本实现了一播全苗,出苗整齐一致,苗情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虽然当前土壤墒情整体适宜,但个别地区由于前期降雨量较少,底墒不足,旱情已经显现,存在干旱隐患。二是部分地块播量偏大,播期偏早,存有旺长趋势。三是部分地块由于整地质量相对较差,田间土块较多,有缺苗断垄现象。四是有些地块地下害虫危害较重、杂草较多。针对当前小麦苗情,冬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重点应抓好以下四点关键措施: 一、因地制宜搞好分类管理 1.对于整地质量差、地表土块多、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麦田,或者是墒情较差的麦田,应抓紧浇水,以沉实土壤,培育冬前壮苗。浇水后要注意及时划锄,以增温保墒;若没有水浇条件,可在冬前及越冬期进行2~3次镇压,以压碎土块,弥实裂缝、踏实土壤,使麦根和土壤紧实结合,提墒保墒,促进根系发育。 2.对播种偏深的地块,要及时退土清棵,减薄复土层,使分蘖节保持在地面以下1~1.5厘米,促使早分蘖,冬前形成壮苗。 3.对地力较差,底肥施用不足,有缺肥症状的麦田,应抓住冬前有利时机追肥浇水,并及时中耕松土,促根增蘖。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0公斤左右。稻茬麦是我市的一个特殊类型,要抓紧趁墒耠肥,冬季遇雪或早春遇雨提倡撒肥。 4.对于旺长麦田,控制地上部旺长,培育冬前壮苗,防止越冬期低温冻害和后期倒伏是田间管理的主要目标。目前比较有效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两项:一是化控。应用生长抑制剂能抑制叶片伸长,促进分蘖增生和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控旺转壮、防冻防倒效果。一般可亩用“壮丰安”或“麦巨金”30毫升,对水30-40公斤,叶面喷雾。二是镇压。镇压主要是通过人为损伤地上部分叶蘖的方法来抑制主茎和大蘖的生长,促进小蘖增生和地下部根系的生长,达到控旺转壮的目的。因此,对各类旺长麦田,都要进行镇压。可以视苗情长势,冬前采用石磙碾压或人工踩踏等方法进行多次镇压,也可与深中耕相结合,采取先中耕后镇压,这样既可控旺长,还可踏实土壤,防透风、防冻害。 5.播期偏晚的晚茬麦田,积温不够是影响年前壮苗的主要因素,田间管理要以促为主。对于目前墒情较好的晚播弱苗,冬前一般不要追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影响发苗,可浅锄2~3遍,以松土、保墒、增温促早发;对于目前墒情较差的地块,争取苗全苗匀是首要目标,应该抓紧浇好出苗水,然后适时划锄2遍以上,促进早发。 二、突出重点、适期适量浇好越冬水 越冬水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的一项重要措施。它能防止小麦冻害死苗,并为翌年返青保蓄水分,做到冬水春用,春旱早防;还可以踏实土壤,粉碎土块,消灭越冬害虫。因此,一般麦田,尤其是悬空苗,以及耕种粗放、土块较多及秸秆还田的地块,都要浇好越冬水。特别是今年抢墒播种的地块,适期浇好越冬水,意义更大。但墒情较好的旺长麦田,可不浇越冬水,以控制春季旺长。浇越冬水的时间要因地制宜。对于地力差、施肥不足、群体偏小、长势较差的弱苗麦田,越冬水可于11月下旬早浇,并结合浇水追肥,一般亩追尿素 三、适时搞好以化学除草为主的病虫草害统防统治工作 专业化统防统治是实现农业病虫草害防治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是解决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重要途径,可提高防治效率和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少农药污染,是确保农产品产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麦田杂草发生较重的地块,一般在小麦3叶后大部分杂草出土,此时草小抗药性差,是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化学除草,一次防治可控制草害,而且对后茬作物影响小。对以双子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亩用75%苯磺隆水分散粒剂 地下害虫应注意适时防治。一般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40~50毫升或40%氯吡硫磷(毒死蜱)乳油每亩50~60毫升喷麦茎基部,或可用以上两种药剂的5%颗粒剂每亩1.5~2
四、加强监管,严禁牲畜啃青 多年来我市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牲畜麦田啃青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小麦越冬期间保留下来的绿色叶片,返青后即可进行光合作用,它是小麦刚恢复生长时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冬前或者冬季放牧会使这部分绿色面积遭受大量破坏,容易加重小麦冻害,甚至会造成麦苗大量死亡,减产非常显著。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牲畜啃青危害性的认识,做好宣传,加强监管,坚决杜绝牲畜啃青现象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