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登记管理信息公开情况

发布日期:2019-02-20 10:58
作者:市农技站(提供)
浏览次数:

一、 事业单位法人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住所:济宁市共青团路8号

宗旨: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全市种植业的种管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业务范围: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管理;种植业务技术培训;种植业技术服务。

法定代表人:杨洪宾

经费来源:全额拨款

开办资金:5万

举办单位:济宁市农业局

证书号:事证第 137080000279

分支机构:无分支机构

人员编制:10人

实有人员:杨洪宾、徐成忠、李福元、杨印峰、董秀春、赵旭、高波

 

二、 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章程根据《事业单位登记暂行条例》、《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

  第二条  本单位名称为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第三条  本单位住所是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共青团路8号。

  第四条  本单位是经济宁市编制委员会《济编字(1984)81号文》批准设立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济宁市农业局管理,该主管部门(单位)即为本单位举办单位。

    第五条  本单位设立、变更、注销,应当依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向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申请登记或者备案。

第二章  宗旨和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单位宗旨是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提高全市种植业的种管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第七条  本单位业务范围:

(一)起草粮棉油作物种植和管理技术意见,为市县乡三级政府抓好农业生产提供技术参谋、决策依据;

(二)引进、试验和示范粮棉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成果;

(三)组织各县市区农技站对粮棉油作物生产技术进行考察,生产过程中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咨询、指导等无偿服务;

(四)开展粮棉油作物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培训服务;

(五)监测粮棉油作物农业气象灾害,指导粮棉油作物抗灾减灾工作;

(六)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村农业技术服务站点及农民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

(七)承担山东省农业厅安排的省(部)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监管和技术推广工作。

第八条  从业誓词:本事业单位法人在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从事活动,不违背宗旨,不超越业务范围,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履行权利义务,承担民事责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监督。

  责任监督:投入国有资产的举办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本单位实现宗旨和业务范围的监督管理。

    部门、行业和社会监督:本单位面向社会开展业务活动和经营活动,接受政府职能部门和执法部门的监督管理,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第三章  组织机构

    第九条  本单位决策机构是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决策机构行使下列职权:

  (一)  制定、修改章程;

  (二)  决定重大业务活动计划;

  (三)  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四)  审定年度收支预算及决算;

  (五)  决定拟任法定代表人人选;

  (六)  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条  本单位拟任法定代表人经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后,取得本单位法定代表人资格。

    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是代表本单位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第一责任人。其主要行使下列职权:

(一)  主持单位的日常工作,组织实施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决议。

(二)  组织实施单位年度业务活动计划。

(三)  拟订内部管理制度。

(四)  开展学术、技术交流和社会公益活动。

(五)  代表本单位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第四章  资产管理和使用

第十  本单位具体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拨款收入。

第十二条  本单位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时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申报、办理产权登记手续。

  认真做好本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到相关科室和个人。

   本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第十三条  优化资产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发挥本单位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第十四条  资产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用于本单位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盈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本单位接受税务、会计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税务监督和会计监督。

  第十五条  本单位接受的捐赠、资助,必须按照捐赠人、资助人的约定使用,并接受有关部门监督。使用捐款、资助的情况,应向登记管理机关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向捐赠者、资助者公布。

第十六条  本单位法定代表人离任前,应当进行财务审计。

第五章 终止程序和终止后资产处理

    第十七条  本单位《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依法被吊销或因宗旨业务已经消失、事业性质改变等原因,依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立、合并、撤销的,应报举办单位审查同意后,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十八条  本单位在申请注销登记前,应当在举办单位和其他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形成清算报告。

  清算期间,单位不得开展有关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十九条  本单位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举办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章  章程修改    

第二十条  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修改章程:

    (一)章程规定事项与修改后的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符的;

    (二)章程规定的内容发生变化的;

    (三)决策机构决定修改章程的;

    (四)其他原因需要修改章程的。

第二十一条  章程的修改,经举办单位审查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涉及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的,须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经2018年1月7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表决通过。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由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三、 法人年度检验检查信息

2018年,在济宁市农业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的悉心指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发挥技术优势,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制定了粮食绿色增产模式,为高产高效创建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在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起草下发了《2018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2018年全市秋种技术意见》、《2018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意见》以及水稻、甘薯等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意见。这些意见和措施涵盖了多种粮食作物绿色增产模式,如小麦宽幅精播、稻茬麦收麦后浅旋耕播种,玉米单粒精播、适期晚收等。其中,小麦宽幅精播面积占比达到75%,稻茬麦收麦后浅旋耕播种面积发展到52万亩,比去年增加8.1万亩。与此同时,我站紧紧抓住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开展主要农作物苗情考察,分析苗情有利方面和存在问题,指导田间管理。

2.探索引进新技术,促进农业新旧动能转化。一是引进小麦自走式镇压机,多点安排了小麦播后镇压示范田和旺长苗镇压示范田,填补了济宁市相关农机方面的空白。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麦田遇旱防旱、遇冻防冻,是确保春季肥水后移的保证性技术措施,也是实现小麦节种、省水、轻简、增效、绿色生产的秋种主导性措施。

二是探索了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新技术,拟引进秸秆直注深还机,从根本上解决多年秸秆还田后耕层过于松塇、土传病害加重的老大难问题。

(二)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

1.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促进种植效益。针对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的现实情况,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市不同生态区域优势,通过下发技术意见和技术培训,扩大小麦强筋品种、水稻、旱稻、大豆和甘薯种植面积。具体来说,一是在南四湖沿湖低洼区、运河沿岸两侧低洼区、黄河泄洪区(滩区)等土质粘重、水源有保障区域,示范种植水稻或旱稻。在微山县留庄镇四村、汶上县康驿镇小邵村和梁山县小路口镇种植的水稻或旱稻均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微山县留庄镇水(旱)稻有较大面积的扩大达3000亩。二是在生产条件较差、玉米生产靠天吃饭、产量低而不稳的区域,示范扩种甘薯。今年全市种植甘薯32.2万亩,比去年增加近5万亩。三是在平原区适度扩大大豆种植。今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达到70.5万亩,比去年增加15万亩。

2.发展间作种植模式,提高棉农种植效益。在金乡、鱼台示范推广棉花西甜瓜间作、棉花辣椒间作等高效种植模式,面积达7万亩,一般亩产值4000~5000元,比纯作棉花增加2000~3000元。

(三)开展技术指导,提出减免灾技术方案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一年来,组织科技人员面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农民300余人次,服务粮食种植大户12户。服务对象亩生产成本降低100余元,亩增纯效益200余元。

跟踪调研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危害程度,对今年春季小麦冻害、秋作物大豆不结荚不鼓粒和玉米高温热害、8月中旬秋作物涝灾和玉米暴风雨倒伏等重大气象灾害及其危害程度,及早跟踪调研,分析成因,第一时间提出减灾技术方案。

(四)强化农业科技人才支撑与科技服务能力

1.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民技术素质。在曲阜、嘉祥、梁山、金乡等县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重点讲授了小麦、玉米、棉花绿色增产增效技术,受训农600余人。

2.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多形式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在市电视7频道《济宁农业》栏目就今年的小麦春季冻害进行了专题讲解,配合济宁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单位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等工作通过参加“市长热线”、“政风行风热线”、中国农技推广手机APP等方式,积极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问题。

利用小麦创新团队、“双千工程”积极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发挥技术优势,为市棉花产业创新团队提供强力技术支持,突出抓了棉花水肥一体化、间作模式、长绒品种筛选等技术工作。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1、扩大自走式镇压机示范面积,从技术上解决长期以来困扰麦田玉米秸秆还田的负面影响和旺长麦苗的绿色控旺问题。

2、研究、示范和推广适合全程机械化的玉米品种和配套农艺技术。

3、完善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规程,扩大示范应用面积,扩大棉花与辣椒间种模式面积。

4、继续抓好种植业供给侧改革技术支持工作,扩大水稻、旱稻和谷子、绿豆、红小豆等杂粮面积。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1、本年度不存在超出业务范围发展活动的情况。

2、本站所有业务职能均已履行。

3、无违规违纪现象。

4、无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抽逃转移开办资金、加挂牌子等问题。

5、本单位登记管理信息已公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