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公示
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报告

发布日期:2020-05-20 09:27
浏览次数: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立项背景及实施目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在“种养加”“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的基础上,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项目内容和预算支出情况

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业“新六产”示范试点工作,计划投资5,510.00万元,资金来源为济宁市市级财政资金2018年农业“新六产”由16个项目组成,其中:农业产业“政融保”风险补偿金项目资金调整用于农业信贷担保市级担保费补助项目,实际实施的项目为15个。预算分配情况如下:

 

表1  2018年农业“新六产”专项资金预算分配表



单位:万元

序号

项目

金额

1

农业“新六产”试点县建设补助

1,310.00

2

农作物秸秆焚烧监测摄像头补助

400.00

3

现代绿色循环农业补助

400.00

4

农村区域公用品牌基地建设补助

700.00

5

“三品一标”补助

148.25

6

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

200.00

7

省级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

600.00

8

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推广体系建设补助

390.00

9

农业信贷担保市级担保费补助资金

800.00

10

市农产品检测中心运行经费

68.75

11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创建资金(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宣传经费、“济宁礼飨”品牌农产品展销节会经费)

223.00

12

农业“新六产”发展战略研究经费

50.00

13

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建设经费

100.00

1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印刷费

30.00

15

农业“新六产”等培训经费

90.00

合计

5,510.00

(三)总体绩效目标

1.项目绩效总目标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林牧渔业与加工、流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2.项目2018年度绩效目标

启动农业“新六产”示范试点工作,开展农业“新六产”规划编制,明确各县区农业“新六产”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任务目标,按照循环型、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园区型等不同类型模式,确定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点,开展禁烧监控补助项目、绿色循环农业补助项目、农业品牌基地补助项目、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省级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三品一标”补助项目等项目,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引导产业跨界融合,赋予农业产业产品更多的功能与附加值。

绩效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一)评价的范围和目的

评价范围是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涵盖的11个县市区、3个功能区、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和济宁市现代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涉及的“新六产”试点补助项目、禁烧监控补助项目、绿色循环农业补助项目、农业品牌基地补助项目、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省级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三品一标”补助等项目。

评价目的旨在通过对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发展专项资金整体绩效目标实现程度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和评判,考核预算资金支出效率和综合绩效,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总结项目管理与执行经验,为相关部门决策、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济宁市农业“新六产”快速发展,推动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与管理制度,提升财政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为以后年度农业“新六产”发展补助资金预算安排提供重要依据。

(二)评价依据

评价依据主要是与农业“新六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关国家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绩效评价有关国家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业务管理、资金管理制度、项目实施档案及其他有关材料。

)评价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

根据文件要求,结合该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和分值设定,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分为4项:即项目的投入、过程、产出和效果,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19项等。总分值设定为100分。

2.综合绩效等级评定标准

评价等:按照综合得分(S)确定评价等。评价等分为优(S≥90)、良(90>S≥80)、中(80>S≥60)、差(S<60)4个评价等

(四)评价方法

1.评价思路

根据《济宁市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办法》(济政字〔2018〕68号)、《济宁市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济财预〔2012〕21号)、济宁市财政局《关于开展2019年市级财政重点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济财〔2019〕5号)、《济宁市市级预算支出项目第三方机构绩效评价工作规程(试行)》等相关文件规定,采用目标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现场评价为主,非现场资料评价为辅,并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评判

2.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

公司选取经验丰富的评价人员并外聘相关专家,组成了由注册会计师、注册造价师、高级工程师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等7名专业人员的绩效评价小组与市农业农村局进行沟通,初步了解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各个项目的建设内容及完成情况,搜集项目相关资料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评价要求制定具体评价实施方案。

(2)非现场评价

收集相关资料对搜集获取的所有项目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全面分类、整理和分析,对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非现场评价结果。

3)现场评价

按照不低于实施单位总量的30%、项目预算总金额的60%抽取项目实施主体进行现场调查。通过县市区农业农村局相关人员进行座谈,了解项目县2018年农“新六产”各项目完成情况资金拨付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现场考察县市区2018年农业“新六产”各项目实施情况,实地查看项目与实施方案是否一致,与项目实施单位进行座谈交流,查阅项目实施单位档案资料、会计账簿和凭证,审核原始单据等。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项目管理单位、项目实施单位和社会公众对济宁市农“新六产”知晓度、满意度和改进意见。

3)综合分析和撰写报告

结合现场评价及非现场评价的情况对评价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会审,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在依据充分、数据真实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协议要求撰写绩效评价报告。

、评价结论情况

(一)综合评价结论

通过书面评价及现场评价取得的信息,对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发展专项资金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评分结果为88.9分。评价等级为

 

表2  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得分表

一级指标

分值

得分

得分率

二级指标

分值

得分

得分率

投入

15

14.5

96.67%

项目立项

10

9.5

95.00%

资金落实

5

5

100.00%

过程

30

26.52

88.40%

业务管理

17

15.8

92.94%

财务管理

13

10.72

82.46%

产出

25

20.9

83.60%

项目产出

25

20.9

83.60%

效果

30

26.98

项目效益

30

26.98

89.93%

合计

100

88.9

88.90%

合计

100

88.9

88.90%

(二)项目绩效分析

1.投入分析

项目立项方面:项目立项规范,绩效目标设置合理,但绩效指标内容不够清晰。资金落实方面:项目资金落实情较好,项目资金已全部及时到位。此项分值15分,得分14.5

2.过程分析

业务管理方面:项目管理制度健全但存在个别项目档案资料不全的情况,缺少发票、合同等相关证明材料;对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中未形成检查记录等书面材料;个别项目验收资料不全。财务管理方面:个别项目资金拨付不及时,预算执行进度较慢项目基本履行竣工结算审计或财务审计绩效自评报告内容不够规范,评价标准不够具体、细致。此项分值30分,得分26.52分。

3.产出分析

项目实际完成率:项目总体完成情况较好,实际完成率为84.40%,大多数项目已完成,但个别项目完成率在53%~72%之间,完成率较低。项目质量达标项目质量达标率为81.57%,总体质量情况较好,但存在部分项目缺少相关验收材料的情况。项目完成及时率项目完成及时率84.33%,大多数项目及时完成,但存在个别项目未实施或实施较慢的情况。此项分值25分,得分20.9分。

4.效果分析

经济效益方面农业“新六产”启动以来,开展农业“新六产”试点示范,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打造农业园区新亮点,加快智慧农业、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赋予农业产业产品更多的功能与附加值,融合产生的利润超过单纯每个产业之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新六产”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社会效益方面济宁市农业“新六产”通过发展采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整体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开展济宁礼飨”品牌运营项目,使“济宁礼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加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方面:“新六产”的重要标志是绿色、生态、可持续,济宁市农业“新六产”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型农业,推广设施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绿色防控等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2018年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8.5万亩,大中小型沼气工程1000多处,农药化肥实现“负增长”,据统计,2018年农用化肥使用量105.92万吨,较上年减少5.9%,农药使用量1.31万吨,较上年减少8.7%。

可持续影响方面:县市区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明确了各县区农业“新六产”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任务目标。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点,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紧扣“新六产”发展需求,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农业人才科技支撑能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完善农业用地用电政策及强化组织保障等六项政策保障措施,为以后年度农业“新六产”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三产融合的路走得更加顺畅,确保济宁市农业“新六产”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众满意度方面: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发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社会公众满意度为85%服务对象满意度为96%满意度较高

此项分值30分,得分26.98分。

(三)取得的成效

1.2018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农业“新六产”示范试点工作,曲阜市、泗水县、邹城市、梁山县与中国农科院农经所合作开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了《曲阜市“新六产”发展总体规划设计》、《泗水甘薯“新六产”产业园建设规划》、《邹城市“新六产”建设规划》、《梁山县黄河滩循环型“新六产”建设规划》,按照循环型、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园区型等不同类型模式,综合筛选确定32家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点,示范创建点起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作用。

2.济宁市农业农村局按照先建后补的方式对各县市区2018年新建的秸秆禁烧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费用进行补贴。全市范围内计划建设1000个监测摄像头,截至2019年10月,各县市区共建设监测摄像头528个,提高了火险处置工作效率和秸秆禁烧工作的监管水平;2018年现代绿色循环农业补助项目涉及7个县市区,截至2019年10月,微山县、鱼台县、金乡县项目已实施完成,梁山县基本实施完成;任城区、曲阜市、鱼台县完成宁市下达的2018年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水肥一体化实际实施面积分别为622亩、1600亩、1065亩,促进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3.2018年1-10月初审上报无公害农产品新申报产品50个(含畜牧4个),复查换证37个、绿色食品新申报产品69个,续展62个,有机食品再认证产品14个。2018年汶上县、嘉祥县完成省级质量安全县创建任务。整体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

4.2018年2月启动运营“济宁礼飨”品牌,组建了济宁市生态农业协会,申请、注册了“济宁礼飨”商标。由协会授权“济宁市现代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来进行管理、运营,形成“政府+协会+运营企业+生产主体”四位一体的运作模式。2018年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基地50处。组织编制了2018年“济宁礼飨”品牌基地评选办法,105家企业(合作社)184个产品入选“济宁礼飨”产品目录。开设了四家“济宁礼飨”专卖店,山东济宁南阳湖农场、菱花集团两家企业开设了加盟店。组建电子商务团队,开设微信公众号,运营微信电商平台,开展网上平台的销售合作。参与各类与农产品有关的展销活动,积极宣传“济宁礼飨”品牌,提升了品牌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5.2018年市农业农村局从预算资金中列支800万元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担保费用的补助,截至2019年11月,全市担保贷款发放金额达到6.3亿元,累计担保1426户,采取预拨方式进行担保费拨付,支农惠农效果明显,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6.市农业局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签订了《农业新六产发展战略研究合作框架协议》,围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开展一系列业务。2018年济宁市农业农村局组建成立济宁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创新团队。设立土壤修复、绿色防控、大宗主导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18个团队,2018年市创新团队多次召开培训会、技术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开展了丰富多彩、成果丰硕的科技服务活动,自主选育新品种6个,引进筛选适宜我市种植品种29个,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技术措施31项,开展现场观摩30次,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7.2018年济宁市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考核中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截至目前,6651个村居(全市共6652个村居)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任务,占全市涉农村(居)的99.98%,量化资产179.81亿元,6165个村完成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系统录入工作,占全市涉农村(居)的92.68%。举办农业“新六产”等各类培训会议共计八次,提高了相关人员业务能力水平,推进了全市农业“新六产”等工作的开展。

四、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农业“新六产”试点建设补助项目、农村区域公用品牌基地建设补助项目、现代绿色循环农业补助项目上,个别县市区项目未实施,造成部分资金闲置未发挥效益。

2、在济宁市2018年农业“新六产”部分项目中,部分县市区缺少项目建设相关发票、合同等证明材料,从资料方面无法确定项目资金使用方向;缺少日常督导检查形成的书面材料,项目过程控制有待加强;缺少相关验收资料,项目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3、在“新六产”试点补助、“三品一标”补助项目、禁烧监控补助项目及水肥一体化示范项目上,部分县市区资金拨付不及时,预算执行进度较慢,未能及时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意见建议

1、加强对项目的管理监督。落实实施条件,及时实施项目,避免资金闲置,确保专项资金早日发挥效益。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从制度上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加强对项目监督、考核,加强项目的档案管理水平。

2、强化完工验收管理。完工验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评定项目执行情况和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项目完工后,应及时制定验收工作方案、进行人员培训,严格按照验收标准组织实施验收工作,确保项目建设质量。

3、加强项目资金管理。项目完成后,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