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通知
济农字〔2020〕93号 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0-09-02 11:14
浏览次数:

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工作的通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有加重危害态势,对小麦生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为贯彻落实鲁农保字〔202014号《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加强小麦茎基腐病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工作,确保我市夏粮生产安全,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认识。小麦茎基腐病属于土传病害,对夏粮生产影响较大,一旦发生一般减产20-70%,甚至绝产。务必充分认清其危害性及防控工作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克服麻痹思想,及早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蔓延势头,降低危害损失,夯实粮食安全基石。

二、强化示范推广。根据试验示范及防控技术研究,市局制定了《济宁市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意见》(见附件),认真贯彻实施。特别是重发地区,要建立综合防控示范区,不断探索完善技术措施。要做好项目结合文章,充分利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休耕、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等项目,把小麦茎基腐病防控目标结合进去,达到既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又快速推广病害综合防控的效果。 

三、加大宣传力度。小麦茎基腐病是新上升的重大病害,侵染初期症状不明显,广大防控主体认知识别度不高,防治技术不掌握。要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明白纸、互联网、微信及技术专题讲座视频等宣传手段,将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动态及防治技术传递给广大防控主体,做到家喻户晓,适期防治。关键农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传授防治技术,指导群众开展科学防治,通过现场观摩、田间学校等有效形式大力开展培训活动

四、落实防控措施。小麦茎基腐病是土壤带菌,种子侵染,要从整地播种开始着手防控。秋种期间,要成立专门的调研指导组,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指导,推广落实深耕深翻和对路药剂拌种工作,压低发病基数。早春小麦返青初期,是药剂防治茎基腐病的最佳时期,也是最后一次用药机会。要密切监测病情动态,及时发动早春统防统治,同时加强栽培管理,科学供给肥水,有效防范低温冷害,增强小麦植株抗病能力,力保粮食丰产丰收。

 

附件:济宁市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0831

 

 

 

 

 

 

 

附件

 

济宁市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假禾谷镰孢菌、禾谷镰孢菌等病菌综合侵染引起的真菌性土传病害。近年来随着耕作方式改变,小麦、玉米秸秆大量粗放还田,对病源菌越冬越夏极为有利,为该病大面积发生积累充足菌源。主要表现为小麦苗期分蘖减少,长势弱,有的不能抽穗,有的抽穗后影响灌浆,千粒重降低,严重地块出现大量青枯白穗。山东省自2015年零星发生以来,逐年迅速在全省扩展蔓延,危害不断加重2020全省发生面积已突破1200万亩,遍布15123个县(市、区),个别管理粗放重发地块白穗率达30-50%。今年我市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面积达到32.4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6.20%,平均白穗率2.18%,重地块3-5%,极个别地块达20%夏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最大限度减少粮食损失,确保小麦生产安全,特制定本防控意见。 

     一、防控目标 

有效遏制小麦茎基腐病蔓延上升势头,减少发生面积、降低危害程度;实现重病区有效种子处理全覆盖,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二、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关键时 

期,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技术,重点做好小麦播前种子包衣预防、对农田生态环境合理调控、对早期侵染及时防治,有效控制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

三、关键措施 

(一)做好监测调查。针对该病发生特点,开展科学抽样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发生情况,对重发区域综合分析,制定长远策略,开展系统治理。根据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病规律和特点,在做好系统调查同时,重点做好三个时期普查,即冬前苗期调查、返青期调查和灌浆后期调查。调查时要科学选择典型地块,采取五点取样法,统计折算病株率、病情指数,准确及时掌握发病情况,为指导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二)科学栽培管理。一是合理轮作。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根据当地实际,每隔 2-3 年,玉米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危害。二是适当深翻。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地块,玉米收获时,秸秆粉碎还田或机械化收集打捆清除田外,播前土壤深翻,深度25公分以上,将表层秸秆或残留物翻至土层下,压低病源菌基数,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每隔 3 年深翻一次。三是适期晚播。根据各地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情况、气候条件和耕作实际,适当将小麦播种时间推迟 10 天左右。最晚播种时间不宜迟于1020日,即霜降前3-4天。晚播地块宜加大播种量。四是精耕细管。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健身栽培。深翻后,耙细整平土壤,小麦播种深度均匀合理,降低病菌侵染几率。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追肥可采用滴灌式,降低肥害几率。涝洼区易发病或加重病情,需及时排涝。盐碱地区深层地下水加重发病,宜采用地表水灌溉。 

(三)种子处理。秋季小麦播种后至越冬前是小麦茎基腐病菌侵染关键时期,保苗是防病关键,主要采取种子包衣或拌种技术。可选用含有咯菌腈、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成份的药剂处理种子。百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噻虫悬浮种衣剂300毫升、或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毫升、或48%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0毫升进行包衣,兼治地下害虫、蚜虫等害虫,或百公斤种子用1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微囊粒剂300-400克,或用1亿孢子/克木霉菌水分散粒剂2.5-5公斤,进行拌种。 

(四)药剂防治。返青早期施药,或翌年一开春,尽可能在春分前喷药防治。可选用含有戊唑醇、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嘧菌酯等成份的药剂喷小麦茎基部。可亩用8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0-12克,或200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65毫升,或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30-60毫升,或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0-60毫升,兑水喷雾。施药方式可采用背负式人工雾或自走式施药器械喷雾,操作时注意调低喷头高度和方向,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小麦茎基部。

 

 

(此文公开发布)

济农字〔2020〕93号  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工作的通知.pdf

济农字〔2020〕93号  关于切实做好小麦茎基腐病绿色防控工作的通知.doc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