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1-09-23 09:20
浏览次数:


 

今年小麦秋种技术总体思路是:坚持“绿色增产、提质增效”的可持续性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继续示范推广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适期延播、播前播后双镇压等主推技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肥一体化、机械镇压、高低畦种植、减垄增地等各项新技术;大力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争取一播全苗,为培育冬前壮苗奠定基础,进而实现“七分种、三分管”,为翌年春季管理争取主动。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技术措施。

一、科学选用良种,挖掘品种抗逆增产潜力

品种是小麦增产增效、抗逆提质的内因,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科学选用品种;尤其是合理确定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和强筋小麦品种,及其二者的种植面积。

1.水浇地块:重点选用济麦22、鲁原502、山农28、泰农18、太麦198、烟农999、山农29号、山农32号、淄麦28、儒麦1号、良星99、良星66、烟农1212、鑫瑞麦296等高产稳产品种。

2.旱地麦田:重点选用青麦6号、青麦7号、鲁麦21号、红地95、齐民7号等抗旱品种。

3.稻茬麦田:重点选用济麦22、烟农24、良星99、良星66等耐湿多穗品种。

4.强筋小麦基地:重点选用济麦44、济南17、红地95、藁优5766、洲元9369、济麦229、泰科麦33、烟农19等强筋品种。

5.特色小麦种植区:推荐种植山农紫麦1号、山农糯麦1号等优质品种。

二、坚持绿色施肥,大力提高肥料利用率

秸秆就是肥料,还田就是施肥,要坚持实施秸秆还田以绿色培肥地力。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理化性状,以促进保肥供肥和保水供水能力。各地要科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深施肥技术,坚决杜绝地表撒施,最大程度的提高肥料利用率。

前茬作物秸秆要“切碎、撒匀、埋深、压实”,配套运用耕旋耙压整地技术,进一步提高整地质量;秸秆粉碎长度要掌握在5厘米以下,收获早的玉米秸秆粉碎后要先覆盖地面,耕翻前亩撒施有机物腐熟剂3公斤,加速玉米秸秆腐熟。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各地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NPK推荐用量为:亩产300~400公斤的低产田,亩施纯氮(N)6~10公斤,磷(P2O5)3~5公斤,钾(K2O)2~4公斤;肥料可以全部底施,或氮肥80%底施,20%起身期追肥。亩产400~500公斤中产田,亩施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肥。亩产500~600公斤高产田,亩施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起身期或拔节期追肥。亩产600公斤以上超高产田,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磷肥底施,氮、钾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

三、深耕旋耕结合,提高整地质量

土壤深耕或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均可加深耕层,降低耕层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大犁(带附犁)深耕,还可以较好地掩埋秸秆、有机肥、残茬和杂草,有利于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但松土深度不如深松;深松作业可以加深耕层而不翻转土层,松土深度可达35厘米,但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秆,也不利于减少病虫害。

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尤其是高产创建地块,一般要尽量扩大机械(带附犁)深耕面积;对于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3年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者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以便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

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深耕和深松作业。提倡隔年深耕,以降低秋种整地成本,一般间隔2~3年深耕1次,深耕翻30厘米及以上;深耕后即旋耙2~3遍,二者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以最大限度减少跑墒。旋耙年份要提高秸秆还田质量,旋耙15~17cm,旋耙2~3遍,玉米秸秆掩埋和与土壤的混合效果比较理想。

四、规范化播种,夯实播种基础

在总结全市小麦近12年生产情况和气象因素变化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促进全市小麦生产从突破亩产500公斤大关后再稳步提升一个台阶。即一是争取大面积高产田突破亩产600公斤以上;二是科学构建成产因素,确保冬前群体60万以上,春季亩穗数44万及以上,穗粒数由32粒向33粒发展,千粒重稳定在43克以上。

各地在抓好小麦苗期地下病虫害防治基础上,要继续坚持“适墒、适期、适量”播种三原则,综合运用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播前播后双镇压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确保一播全苗,苗匀、苗壮,避免缺苗断垄现象。

1.土壤处理和种子包衣

近年来,常年秸秆还田和部分麦田长期以旋代耕,导致小麦地下害虫害增加,以及土壤耕层变浅(厚度仅15cm左右),严重影响了小麦出苗质量和根系下扎,易发生后期倒伏和熟前早衰现象,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土壤和种子处理,有效降低小麦苗期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根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率。

地下害虫密度大的地块可进行土壤处理,整地时每亩用0.08%噻虫嗪颗粒剂 40~50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拌细沙土20~30公斤或48%毒死蜱乳油0.5~1千克兑水稀释后拌细沙土50千克,结合底肥撒垡头,然后耕耙入土。种子处理时百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200~600毫升或8%苯醚甲环唑·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1800~3000毫升进行包衣。

2.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耕层的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秋种时墒情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做到足墒萌动发芽和出苗,确保一播全苗。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前茬收获后适时耕翻,并随耕随耙随种压实,保住地下墒。墒情不足的地块一是“浅播压水”,先干整地、干作畦、干播种,播深控制在2~3cm,播后2~3天浇“蒙头水”;二是采用“淋灌”节水技术补墒促苗。

3.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550~600℃为宜。继续推广“适度延期播种”,即“10月8日开耧,10月13日形成大溜,10月18日结束早中茬”,如不能在适期内播种,要注意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吻合。

旱地麦田若国庆节前后墒情适宜,可以提前趁墒播种,但要适当降低播种量。稻茬麦田收稻后浅旋耕播种地块,要在墒情适宜时尽早旋耕播种;稻茬麦田带稻撒播地块撒播时间为“10月5日开始,10月10日形成大溜,10月15日结束”;收稻后浅旋耕播种地块收稻后墒情适宜年份要尽早旋耕播种,收稻前后雨多地湿年份不必盲目赶常年播期,适宜机器进地时旋耕播种。

4.适量播种

要大力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培育冬前壮苗。在适期播种情况下,中多穗型品种适宜亩基本苗13万~16万,大穗型品种适宜亩基本苗15万~18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稻茬麦田亩适宜基本苗35万~40万。

5.播后查苗补种,确保全苗

播后要及早查看出苗情况。对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浇“跟种水”。

五、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

为促进小麦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全市在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规范化播种、氮肥后移、一喷三防等成熟技术外,在小麦高产前提下,各地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一批省工省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小麦绿色高产高效新技术。

1.大力推广小麦机械镇压技术

小麦秋种时,采用机械播前和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出苗质量、苗期抗旱力和冬季抗寒力的有效措施。一是选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进行播种,随种随压;二是示范前后置双镇压宽幅播种一体机;三是秸秆还田地块,大力推广自走式镇压机,在小麦播种后镇压1~2遍,提高镇压效果,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冬前和早春机械镇压,也可以提高抗冻、抗旱能力,具有旺长防控等效果。

2.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节水节肥、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我市以微喷灌和滴管为主,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缺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

3.示范推广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是病虫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采用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要注意保护和利用麦田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示范推广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杀虫新技术,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的生物农药防治麦田病虫害,严控高毒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4.示范推广小麦高低畦种植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新型节水增地增产技术,尤其是旱地麦田效果显著。该技术将传统的畦埂整平压实播种小麦,变畦埂为高畦,形成高低两个畦面,高畦与低畦均种植小麦,实现了全田无埂种植,显著提高了土地和光能利用率,具有增产、节水、控草等优势,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搞好试验示范工作。

5.示范推广小麦大畦种植的减垄增地技术

该技术主要通过播前整地,小畦变大畦,增加畦面宽度,减少畦垄(埂),扩大有效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产量。推荐两种种植规格。第一种:畦宽 2.4 米,其中畦面宽 2.0~2.1 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8~9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行距0.6米。第二种:畦宽3.0米,其中畦面宽2.6~2.7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行距0.6米。适宜范围是有水浇条件的小麦玉米周年轮作地区,尤其是沿黄灌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地区。要确保有良好的灌溉条件,避免因畦面扩大造成灌溉困难。种植规格调整后,应重新计算小麦适宜播量,并对相应农机具进行调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