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抓好关键技术措施,助力推进三秋农业生产

发布日期:2022-10-01 15:09
浏览次数:


当前农业“三秋”生产已进入关键攻坚阶段,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市委市政府和涉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指导调度下,防疫不误农时,动员发动群众、组织调剂“三秋”生产物资设备,循序推进农业生产。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和科技人员要抓实抓好关键技术措施推广应用,助力推进“三秋”农业生产。

1、 秋收

秋作物已进入大面积收获阶段。当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秋作物收获和腾茬工作。在田还没收获的作物像玉米、大豆、地瓜和水稻等,要按照节气时令和作物成熟度,适时收获、腾茬,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二是抓好晾晒烘干防霉变工作。对已收获到手的作物,像玉米、大豆、稻谷,要及时利用晴好天气,抓好晾晒、烘干,防止霉变。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晾晒的场所,像文化广场、各种场院、非主干道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烘干的设施设备,像烘干机(组)、烘干塔等,及时晾晒、烘干,降低收获物水分含量,做到优质安全保存。各级各部门要为农民群众安全晾晒、烘干、贮藏提供便利服务。三是要抓好田块准备工作。各类地块都要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做好平整土地、疏通沟渠、开挖排水沟等多项工作,使备播地块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良田标准,为机械进地播种作业做好准备。

2、 秋种

当前小麦秋种已进入关键时期,主要是抓实关键技术措施,助力推进秋种进度。按照《2022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济农技字[2022]5号文)精神要求,重点抓住“四适两优”技术措施,即“适期、适墒、适量、适深和优化品种布局、优良耕整质量”。适期是指小麦播种期。往年我市小麦(水浇地)最佳播种期是10月8日至15日,10月20日前后完成早、中茬小麦播种。今年要继续坚持这个适期范围。适墒的概念就是播种的土壤墒情适宜,要坚持播期服从墒情,在保证墒情的基础上争时安排播期,可以造墒播种,也可以浅播压水。适量指播种量即每亩种子用量,是针对茬口所说。早中茬一般用种量7.5-10公斤,晚茬麦一般以“霜降”节气为界,在正常播种量的基础上,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0.25-0.5公斤。但是播种量还是要有一个上限,即水浇地最大播种量不要超过22.5公斤!晚茬麦要重点抓好“四补一促”措施,即抓好选用优良品种以种补晚,抓好整地播种质量以好补晚,抓好适当增加播种量以密补晚,抓好配方全量施肥以肥补晚,抓好田间管理培育壮苗促早发快长。适深是指的播种深度。小麦宽幅精播要确保苗带宽度7~10厘米,行距22~25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一播全苗。优化品种布局是结合本地实际和当地品种试验结果引导农户科学选择良种和乡土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和强筋小麦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品种和种植面积。优良整地质量是构建地下根系健康生长环境的前体条件,也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的基础条件。前茬作物秸秆处理不到位,整地质量不高,极易造成小麦受旱、受冻。前茬作物秸秆还田要“切碎、撒匀、埋深、压实”,耕整土地要实现“耙平压实、平整地面、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3、 秋管

对在田秋作物重点是抓好适期收获和安全贮藏。对小麦冬前管理来说,重点是抓好“两早”。一是早抓田管。根据今年小麦出苗后实际情况,立足管早管好,加强冬前田间管理,做到因地因苗、科学安排。对土壤墒情适宜的地块,做好播后镇压,压干不压湿,压实土壤保住墒情,保证出苗率,防止冬春冻害,预防后期倒伏。对出苗不齐缺苗断垅的地块,要及时做好查苗补种工作。对未施底肥苗情偏弱的地块,结合降雨和浇水,及时施肥促弱转壮。对土壤墒情变差的地块,及时浇好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二是早防病虫。近几年我市部分地块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有重发趋势。其侵染高峰在秋苗期,扩展高峰在拔节期,显症高峰在灌浆期,前期发生隐蔽不容易发现,后期出现枯白穗,一般造成减产20%以上,极严重甚至绝收。要坚持关口前移、防在前面,科学选用药剂,做好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减轻小麦苗期病害、虫害发生基数。对小麦草害,尽量做到春草秋除,做好冬前化除,即在气温合适时机,选用高效低残的对路药剂,及时开展冬前化学除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