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三个四”机制提升公共空间管理水平

发布日期:2022-06-09 17:42
浏览次数:


微山县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微换装”行动,采取“三个四”工作机制激活农村闲置资源,深化公共空间治理,改善农村村容村貌,建设富有“水韵湖乡”特色的生态微山。

 

“四类用途”优化治理村庄环境

 

依靠微山资源禀赋,突出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园则园,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激活村内空闲宅基地、荒片等闲置资源。

一是观赏型用途。利用整理出的空闲地,开辟“微田园”,建设花园、果园、菜园、游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以村民房前房后零散闲置土地为主,将原有的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废弃物清理后,坚持村民主体为原则,实施绿化美化,或改造成菜园,种什么、怎么种,由村民决定。喜欢赏花的种花,喜欢蔬菜的种菜,喜欢水果的栽树,有效提升村内环境,为庭院经济助力。截至目前,全县已整理3500多处,建成“四小园”2800多处。

二是生产型用途。以整治残垣断壁、闲置宅基地、连片空闲地为主,通过成立专业农民合作社,整合分散资源,引入市场化经营主体经营的方式,“化零为整”充分利用。有的引入绿化公司,栽植绿化苗木;有的引入旅游公司,修建民宿;有的引入农业经营户,发展设施农业等。既妥善解决了农村人居环境问题,又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还能吸纳村内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全县利用闲置房屋发展民宿100多间,栽植绿化苗木30多万株。

三是设施型用途。使用拆除残垣断壁的废旧砖瓦、群众门旁堆放的旧物杂物等,通过“变废为宝”创造性的实现物尽其用,建设休闲类活动场所,例如修建文化广场和红白理事会,建设小微游园、停车场、晾晒场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休闲场所、公共服务设施。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修建园内道路、凉亭,设置路灯、休息长椅。把微公园、文化广场等休闲场所修缮得接地气、连民心。

 四是游览型用途。在微山湖东堤沿线,将闲置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结合,开发了马坡镇九曲村梁祝文化景区、韩庄镇郗山古村、两城镇独山岛景区、鲁桥镇仲子庙、留庄镇运河里美丽乡村等旅游项目,在乡村风貌整治提升的基础上,一镇一策提升旅游价值、丰富旅游业态。将示范点串联成线,串成一条长约90公里,涉及10个乡镇的“风景示范带”。以绿水青山为形、农耕文化为魂、大美湖区为韵,延长了景区路线、丰富了旅游项目,带动了湖东堤沿岸社会经济整体发展。

 

“四个坚持”推动持续发力

 

一是坚持规划到位。实行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清零行动”,对所有废旧房屋及残垣断壁进行逐家逐户全面摸底,逐一登记在册销号。完成清理整治后,统一进行村庄规划,各乡镇(街道)对公共空间治理中收回的土地、水面、四荒地、林木等资源全部进入公共平台交易,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安全舒适的美丽乡村。

二是坚持权属清晰。把公共空间精准"腾出来",摸清资产底数,对于权属明晰的公共资产资源,做到应清尽清、应收尽收,切实增强村集体资产资源。划清公私边界,确保公私权属清晰。加快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到位的农村公共空间管理运行规范,实现集体资源最大化利用,真正让群众在整治工作中得到实惠。

三是坚持市场化路线。对于可用作生产的资源,由政府搭建合作社平台,村民将闲置的资金、房屋、土地等作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调配、运营,村民从中获得分红,合作社也可以为村民提供资金互助,实现农户和村集体的双赢、共富。例如微山岛镇吕蒙村,立足村内闲置院落较多的情况,成立合作社,吸引村民将闲置资金、房屋、土地等作价入股,带动盘活全村闲散资源。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1400余亩,收储闲置房屋94套,打造特色样板民宿,建设乡村创客培育基地,发展研学经济。预计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四是坚持农民主体。引导农民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在规划环节,组织农民议事,激发农民主动参与意愿,保障农民参与决策。在建设环节,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在管护环节,推行“门前三包”、受益农民认领等农民自管方式,让农民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主角。

 

“四项机制”保障整治长效推进

 

一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县级统筹、乡镇整合、村级推动的方式,定期召开县级多部门联席会议,整合相关资金政策,为基层赋能。乡镇重点抓好辖区内资源整合工作,打破村级界限,形成相对规模效应。村级干部重点做好群众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保护群众产权利益。通过分层管理制度,优化工作环节,层层压实责任。进一步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考核评价机制和奖惩激励措施,结合工作进展、经验推广、宣传报道等情况,整合统筹各类资金1000万元用于奖励整治效果好的村庄,激发干事热情。

二是完善“党建+网格”模式。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镇—村—微网格”三级治理体系。通过村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人大代表和村民代表带头、小组长和支部书记带头、干部亲戚带头,为群众作出示范,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为实现微网格切实有效全覆盖,乡镇(街道)以10户至30户为标准设立微网格,每一名网格员都对应负责具体某村(社区)一定数量的住户,切实做到“格中有人、人在格内、事在格中”,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覆盖到全部人群。

三是抓实宣传引导机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宣传力度,通过积分兑换、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等活动,提高村民维护村庄环境卫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庭院环境卫生做起,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发动村委、村居民和志愿者三级联动,入户分发倡议书和宣传册,不断提高居民知晓率,掀起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潮,并通过各微信群、公众平台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民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是实行“信用+”人居环境治理体系。推行“信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明确把志愿服务、义务出工、门前“五包”等列为村民信用监管重点事项,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整治,自觉维护村容村貌。对自愿参加卫生扫除、义务植绿护绿、创建美丽庭院等58项正面行为,进行信用加分;对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损坏公共设施等54项负面行为,扣减信用分,旗帜鲜明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导向。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生产等各方面紧密结合,营造"知信、守信、用信"的文明乡风。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