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建设

发布日期:2025-01-27 08:08
浏览次数:

济宁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以数字技术与良种、良田、良机、良法深度融合为推进方向,扎实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全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济宁市成功入选国家级机制共建型东西部协作数字乡村试点,《微山县:信息化助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提质增效》成功入选《数字乡村建设指南2.0》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均为全省唯一。

抓良种,以数字种业增强农业“芯片”竞争力。依托国家级制种大县优势,在兖州、嘉祥开展种业数字提升建设。兖州区围绕小麦种业开展数字化建设,打造小麦种业大数据中心,开发农田环境监测系统,布局田间观测点,通过数字手段串联原种生产、制种加工、质量监管等环节,实现生产可监管、质量可追溯、物流畅通、信息共享。嘉祥县围绕大豆种业发展需求,打造“1+N”县级数字种业管控平台,在种业原种基地布局监测点,布局建设田间监测站6个,建设3000亩数字化育种展示基地、500亩无人驾驶智慧农场,通过大田种植物联网环境监控、农情监测预警、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等数字化,显著减少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率,增强对农业灾害的抵抗能力,减少农作物的生产损失,促进大豆亩均单产同比提升10%以上。

抓良田,以数字良田助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市级财政列支300万元资金用于遥感监测试点工作,将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到高标准农田评审、验收等工作,重点核查项目区面积是否足额(永久基本农田或耕地)、位置是否重叠、是否位于河湖保护范围、“非农化”情况等。此外,农田建设全过程实行数字化监控,利用手机APP,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工程建设实时监管,图像资料实时留存,质量把控全程留痕,施工、监理、审计人员现场实时定位,轨迹实时上传,而且数据长久保存随时可查,全程都有记录,实现工程质量问题可追溯。通过高标准农田与数字化应用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全面提升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2022年,济宁成功争创国家首批高标准农田遥感监测试点市。

抓良机,以数字农机推动农业装备高端化发展。积极引导农业生产主体配备应用智能拖拉机、植保无人机等智能农机装备,推广智能终端和应用智能作业模式,深化北斗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和农机数字化应用水平。2023年底,全市3.47万台精量播种机和1800台应用北斗导航辅助驾驶系统,为高产田苗齐苗全打牢了基础,729台玉米籽粒联合收获机有效提升了机收水平。2024年,山东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为22.85亿元,济宁市争取补贴资金3.0446亿元,占比为13.3%,位居全省第2位;全市补贴配备“北斗系统”拖拉机、谷物收割机、玉米收获机等农机装备2550台,补贴农用北斗辅助驾驶系统1300台,有效保障了收获环节的减损增产。

抓良法,示范创新带动农业生产方式新飞跃。立足济宁市基本农情,加快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围绕大田种植、渔业、畜牧、设施农业等领域因地制宜探索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培育数字农业典型应用场景,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全市共认证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处,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53家(种植类22家,渔业养殖类9家,畜禽养殖类22家)、省级智能牧场6家。金乡县立足大蒜产业,集聚种植、仓储、交易、加工、贸易等信息资源,建设4个大蒜产业大数据库,对一二三产进行远程、全方位监控与数据传输,数据覆盖全国各大蒜主产区,推动全产业链产值达688亿元。2023年,金乡县荣获全国数字农业(大蒜)示范县称号;2024年,金乡县《山东省构建农批行业综合数字平台带动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通讯员 王广鹏 孟淑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