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封闭 内循环——打造稻田退水治理的济宁模式

发布日期:2025-02-11 16:59
浏览次数:

济宁位于鲁西南腹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稻田面积63.09万亩。济宁是京津冀“2+26”通道城市,是山东沿黄9市之一,域内南四湖是南水北调的调蓄湖泊,入湖河流水质要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坚持循着问题抓工作,总结规律抓落实,统筹推进污染防治和粮食安全,走出了稻田退水治理的济宁模式。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系统规划设计,分期有序推进

围绕稻田退水治理,济宁市成立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服务指导组,委托中国农业大学编制了《济宁市南四湖流域主产稻区氮磷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源头减量、循环利用、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治理原则,制定了《济宁市稻田退水治理工作方案》,计划用3年的时间完成环湖稻区综合整治或生态化改造。

(二)紧盯污染源,做好加减法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推广控释肥、生物菌肥等新型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积极推广水稻旱直播技术,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耗水量和稻田退水量。“十三五”期间,全市化肥、农药施用量分别下降17.8%、24.6%。

(三)水系内循环,NP(氮磷)再利用

按照“容纳、节制、净化、循环利用”理念,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扩大主干渠水体承载量,合理设置节制闸,控制水流向,在主干渠两侧内,培植吸收、净化功能强的植物,对水体进行过滤净化和吸收净化,实现了循环利用,改善了农田退水水质。积极建设人工湿地,充分利用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对氮、磷等物质吸收作用,提高末端水质。2021年以来,新建改建修缮排灌站(泵站)45座,新建修缮桥涵闸2250座,硬化沟渠198.891千米,沟渠清淤671.286千米。

(四)种养相结合,环保又增收

在沿河沿湖区域建设提升稻藕虾共作生态种养基地,发展稻藕虾、稻蛙混养,完善稻藕虾、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2021年以来,推广稻藕虾生态种养技术2.89万亩。

(五)末端再治理、水质再提升

在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建设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在唐口街道韭菜姜灌区建设人工湿地130亩,达到了生态治理、湿地景观、循环节水、防汛抗旱“四位一体”的功效。在鱼台县裕米丰建设了1000亩的生态沟渠示范区,实现渠系水体的净化。各镇街结合实际,对原有排水沟渠系进行改造和提升,充分利用野生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对氮、磷等物质的吸收作用,提高水体净化能力。

二、借鉴意义

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稻田退水治理62.9万亩,治理区域形成了容纳、内控、循环、沉淀、净化的“内循环、外封闭”的循环利用模式,农田退水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化肥农药减量、秸秆高效打捆离田等清洁生产模式,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对水体的影响;稻(藕)虾(蛙)等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生态环保”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共赢的目标;渠系生态化改造实现水体再净化。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