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 | “见缝插针”地把畦埂充分利用起来——小麦亩产就能提高130斤

发布日期:2025-03-26 17:31
浏览次数:

我国华北地区,特别是灌溉水源不足、高低平凹参差交错的地快,为便于灌溉、提高水源利用率,冬小麦播种基本采用畦田化。而且,畦宽多在2米以下,条件差的地快有的畦宽还不到1米,畦窄畦埂相应地就要多,这就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加上靠品种改良和科技管理来提升小麦单产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在看似不起眼的畦埂上,见缝插针地播种上小麦,一亩地产量大约就能提高130斤。

我们走进济宁市邹城市(县级市)田野中,远远望去,绿油油的麦田里,根本看不到往年随处可见的光秃秃的畦埂。走近,我们才好奇地发现,每一道畦梗上都和麦畦一样播种了小麦。不远处,一个老农正在麦田浇水。走近老农我们了解到:“一直以来,老辈人流传下来的种麦方式就是一畦一畦地种,畦与畦之间是用土堆积起来的隔墙,当地老百姓叫‘畦墙’。‘畦墙’的作用主要就是便于灌溉,能很好地把水集中起来。一畦一畦地浇灌,这样既能避免因大水漫灌而导致的水资源浪费,还能防止高低平凹地快之间灌溉的‘旱涝’不均。同时,也方便田间管理时行走。现在,浇灌方式比以前改进多了,除了过去浇灌的老方式,现在还出现了喷灌、滴管等许多先进的方法。‘畦墙’拦水灌溉的作用不再那么重要。但是,受种植习惯、农机作业、地快大小和水利条件的限制,采用无畦种植模式一时条件还不够成熟。一些脑瓜灵泛,又以土地收入为主业的农民,为避免土地浪费,就开始琢磨着在‘畦墙’上人工种植。一家一户、三亩两亩的人工种植倒是可以,如果数量一大,别说上千亩,就是百八十亩,人工种植就很费时间和精力。很多人认为得不偿失,‘畦墙’就只能光秃秃地撂在那里,多数还长满了杂草!”老农孔祥友有板有眼地给我们说。

为解决“畦埂”规模化种植这一难题,孔祥友开始琢磨着用自家的农机具进行改装研究,几年后,就和汶上县一家播种机械制造公司合作,按照他的想法,加工制造了5台“起埂播种一体机”,经过几次改进,畦和埂同时播种的一种改良机械终于研制成功,畦埂播种的生产率大大提高。

孔祥友算了一笔账:“我种了2200亩小麦,通过这种方式,土地利用率增加了8-9%,相当于多种了接近200亩地。这样下来,一年就能多收25-26万斤小麦。除了每亩地增加约3斤多麦种外,其他任何费用都没有增加!”

去年,济宁市兖州区兴隆镇后范村的种粮户马洪军在邹城市北宿镇实地参观考察回家实验后高兴地说:“别小看这些小‘畦墙’,我的200亩地的所有‘畦墙’上都种上了小麦,相当于我又多了18亩地,还不增加开支,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按照畦埂播种能提高8-9%的土地利用率、亩产能提高130斤计算,邹城共有53.5万亩小麦,这样就相当于增加了4.3-4.8万亩地,提高了556万—626万斤产量。”邹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郭建新这样推算。

目前,济宁市的邹城市、兖州区、曲阜市等地已有120余万亩小麦采用了这种“畦埂”播种模式,汶上县这家播种机制造公司生产的“起埂播种一体机”也销售了2万多台。

“今年还有35个种粮大户到我们这里来学习,现在从种子、化肥、技术,再到粮食储藏销售,我们都联手合作。农业搞单打独斗行不通了!”孔祥友不停地感慨。

如今,孔祥友这个十里八乡有名的种粮大户正在帮助更多的农民在提高小麦单产上贡献着农人的智慧。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