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满仓·好丰光”看济宁农业的创新与品牌发展

发布日期:2025-07-21 14:27
浏览次数:

“粮仓满・好丰光”,绝不是一句徒有其表、空洞乏味的标语。它更像是一首悠扬婉转、动人心弦的田园牧歌,在“孔孟之乡”山东省济宁市的广袤田野间悠悠传唱。在这里,科技创新如强劲引擎,重塑农业生产链;在这里,品牌建设似有力翅膀,赋能农业价值链;在这里,人们以“粮仓满・好丰光”共同绘就着乡村振兴的“丰收答卷”。  

嘉祥县的万亩大豆田里,多光谱无人机沿着预设航线低空掠过,实时传回的作物长势数据;金乡县凯盛数字农博城的冷链物流中心,快速分类大蒜,全程冷链让“金乡大蒜”48小时内直达全球;微山湖畔的渔家姑娘通过直播,向网友展示“微山湖大闸蟹”的捕捞过程……这些场景勾勒出济宁农业从“传统耕作”到“智慧生产”的转型图景。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济宁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本质是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产范式革命。

邹城市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食用菌工厂里,智能控温系统让金针菇生长周期从80天缩短至55天,通过改良配方,增加各种农作物秸秆和新型基质的使用,将生物质转化率提高到120%;兖州区围绕“一颗小麦”做文章,从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到推进制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吸引了益海嘉里、今麦郎、白象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年处理小麦70多万吨,年产方便面15亿包、挂面9000多吨。

科技赋能的深度,体现在全产业链的数字化重构。中农七朵集团在金乡县搭建“种植—仓储—加工— 流通”全链条智能管理体系,以区块链技术构建全周期溯源体系,将选种、种植到运输的全流程信息上链存证,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透明化追溯。这种“从田间到舌尖”的数字化管控,不仅提升了产品质量,更重塑了农业价值链。

科技与农业的融合,正在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为优化直播电商产业生态,微山县高楼乡电商直播基地吸纳60余家电商从业主体,以电商发展助推农渔湖产品上行,打通渔湖产品上行渠道,推荐微山湖藕粉、鸭蛋等产品入选“东方甄选”直播带货。同时,微山县与山东顺丰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在大闸蟹主产区设立顺丰大闸蟹服务网点,物流成本降低30%,极大提高湖区渔湖产品上行效率,形成了独具湖区特色的“机船快递”“轮渡快递”“邮快合作”“快快合作”等物流模式。

品牌崛起,从“土特产”到“文化IP”

济宁农业的品牌化进程,是一场从“产品经济”向“品牌经济”的升维之战。在金乡县,当地通过“质量安全+文化赋能”的双轮驱动,建立大蒜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深入挖掘“大蒜之乡”的历史文化,打造“蒜都金乡”文旅品牌,连续举办23届中国(金乡)大蒜文化节,让“金乡大蒜”品牌价值突破218亿元,出口量占全国的70%以上。

品牌建设的深层逻辑,在于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市场价值。曲阜孔府菜发展有限公司将儒家文化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开发出“诗礼银杏”“带子上朝”等文创农产品,通过“孔府宴”IP的短视频营销,让传统食材成为时尚潮品;微山县湖产品加工企业打造的“微山湖”品牌矩阵,将渔家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推出大闸蟹、松花蛋、荷叶茶等100余款产品;泗水县利用“中国泉乡”的生态优势,开发出“泗水地瓜”“龙门山蜜桃”等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直播+电商”模式,让深山里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品牌矩阵的构建,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将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聚焦品质提升,强化传播赋能,深挖文化内涵,系统推进农产品品牌培育,培育出“金乡大蒜”“鱼台大米”“鱼台龙虾”“微山湖大闸蟹”“邹城蘑菇”“泗水地瓜”“汶上芦花鸡”“任·你品尝”“黄河农耕 梁山良品”等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显著提升了济宁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

从嘉祥的无人机飞防到金乡的智能冷链,从曲阜的孔府菜到微山的电商直播,济宁农业的现代化转型正书写新的传奇。当“粮满仓·好丰光”的丰收图景与“好品济宁”的品牌光芒交相辉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市的崛起,更是一个传统产业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凤凰涅槃的生动实践。(文/郝亚松)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