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网 | 山东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从“一时净”到“长久美”

发布日期:2025-07-21 14:28
浏览次数:

夏日的鲁西南小镇,通村道路平坦整洁,村内小菜园里绿意盎然,健身广场上群众悠然惬意,集中存放的农机具场院井然有序……这幅天蓝水碧、环境优美、生机勃勃的宜居画卷,正是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颜店镇打造美丽幸福人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颜店镇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党员干部转变作风,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度的重点工程来实施,聚焦基础设施提升、拆旧拓新、长效管理三大关键,通过“要素保障+群众参与+监督推动”三管齐下,推动农村环境从“一时净”向“长久美”跃升,用实干实绩书写了乡村振兴的“颜店答卷”。

要素保障“落子准”

“以前村里的路坑洼不平,现在新修的水泥路直通家门口,出门方便多了。”毛庙村村民高培申老人指着刚竣工的村内道路向记者感慨道。

颜店镇曾经面临人居环境提升资金不足与村民就业增收的双重难题。2024年,颜店镇接触到以工代赈项目,通过深入研究政策、精心谋划申报,成功争取到600万元以工代赈专项资金。之后通过梳理群众需求,按照技术门槛低、务工技术要求不高的原则,结合辖区部分村庄道路年久失修现状,将“要素保障”精准“落子”在通村道路及村内道路提升改造上。

为保障村路质量,颜店镇创新“料工分离”项目实施方式,即材料供应上由镇采取询价方式确定统一供应商,保障混凝土质量的同时又降低了采购成本;务工组织以村为主,优先安排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等群体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授之以渔”将技术培训嵌入施工全过程,实现了“零工变小工、小工变大工”的转变。

“听说村里要修路,动员群众自己干,我立马报了名!”回忆起以工代赈项目,西嵫阳村村民许恩锋黝黑的脸上笑出几道褶子,“刚开始只会搬砖清理路基、洒洒水,技术员手把手教我支模板、调混凝土比例,现在我也算半个技工了!”许恩锋告诉记者,每天干8小时,最高一天能拿180块。

得益于以工代赈项目,颜店镇如今已改造提升15个村25公里农村道路,实现带动就业278人,发放劳动报酬210万元。

在许恩锋忙着修路的同时,颜家村村民李秋红正在村道旁清理碎石和杂草。“我每天早上七点就准时上岗了,打扫落叶、捡拾垃圾。”李秋红对记者说,“队长每天巡查后将问题拍照发到群里,我们按照负责路段进行清理,每月能拿800多块钱。”

如今,颜店镇把要素保障不断向村庄道路的管护倾斜,落实落细路域责任制。除镇域G327国道、兖颜路等主干道由镇领导包保外,村道则按网格划分至村干部、党员、网格员,276名公益岗人员每天按时上岗清扫,4名队长随时巡回检查,发现问题限时整改。

同时,该镇还通过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五清五提升”攻坚行动,累计清运各类垃圾2600余吨,清理坑塘236个,拆除乱搭飞线3600余米,拆除整治闲置院落54座,使全镇农村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提升。

拆围拓墙“补短板”

“以前村里乱搭乱建围挡多,既占地方又不美观,如今拆除后建了小菜园、健身广场,咱老百姓休闲有了好去处。”在翟三村的健身广场上,村民徐留夫笑着说。近年来,颜店镇坚持“应拆尽拆、拆建结合”,大力开展遮丑围挡清理行动。

颜店镇拆除“隔心墙”、补齐环境短板的做法在当地引起积极反响,截至目前,全镇6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围挡动态清零,累计拆除各类围挡1600余处、约5.3万平方米。

但拆围只是手段,能够“变废为宝”才是关键。颜店镇人居环境岗负责人徐青朋说:“我们对拆围后腾出的土地结合村庄规划与发展需求,引导各村量身定制拆旧拓新方案,整合集体土地、破旧厂房等闲置资源,开展‘微改造、精提升’。”

现在废弃空地变身“小菜园”,边角地块建成“农机存放处”,闲置区域改造成健身广场……全镇累计新建小菜园、健身广场及各类车辆集中存放场院400余处。

令人惊喜的是,很多“方寸闲地”还成为了“增收宝地”。翟三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了集辣椒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辣椒产业链,年销售额20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18万元,100余名村民变身“产业工人”。

“以前我在外头一年到头回不了几趟家,现在每天骑电动车十分钟到厂,负责二十多台加工设备的维护,每月还能拿4000多元的工资。”49岁的翟三村村民邓广江曾是建筑工地和水电工程的“打工仔”,如今已是村里辣椒加工厂的设备维修组长。他擦了擦手上的机油继续说道:“钱虽然不比外面多,但空闲时能带孩子去广场溜溜,陪老爹下下棋,这踏实劲儿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像邓广江这样从“候鸟式打工”转为“家门口就业”的村民,在颜店镇还有很多。大嵫阳村通过采取村集体和个人共同投资的方式建立了香酥煎饼加工点,打响了“嵫阳山”香酥煎饼电商品牌;红庙村整合5处闲置宅院,引进黑鱼罐头加工厂,12名村民在家门口上班,村集体年收租金1.2万元……截至目前,全镇已有278人通过各类产业项目实现稳定就业,年人均增收2.1万元。

长效机制“显活力”

“每天早上8点多钟,全村的每一条胡同都检查完毕,监督各家‘门前三包’制度落实效果,不住在村里的,由协管队伍负责帮忙清扫和维护。”史家村卫生协管员何光亮表示,如今“一人一早一胡同”的保洁制度,让史家村的街上看不到垃圾,大家都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人居环境整治“一时净”易,“长久美”难,颜店镇积极探索“一村一策”长效管理模式,以点带面将典型经验进行复制推广,不断激活群众的自治潜力。据了解,史家村卫生协管员队伍由11名群众组成,每人负责1条胡同,巡查胡同的环境卫生、车辆摆放情况,通过以人带人、以户带户,全村逐渐形成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文明新风尚。

无独有偶,大张村注重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全方位推动“门前五包”责任制落实,明确责任区域、责任人、监督人及包卫生、包绿化、包美化、包看护、包秩序“五包”内容,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共同维护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大嵫阳、屯三等村深化“信用+”积分制,通过将村民参与事项所获积分兑换成实实在在的物品,推动形成环境卫生整治人人参与、共建共治的浓厚社会治理氛围。

从“干部干、群众看”到“一起干、比着干”,村民主人翁意识被激发,颜店镇用干群合力绘就了一幅人居环境“蝶变”的生动图景。正如镇人居环境分管负责人张建鲁所说:“我们将以‘生态美’为底色,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走深走实,让颜店镇既有‘颜值’更有‘内涵’,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