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 | 鱼台: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发布日期:2025-07-21 15:40
浏览次数:

每天清晨,鱼台县鱼城镇程洪玲的养牛场总会迎来一辆粪污运输车。以往,畜禽粪便如何处理让她发愁不已,如今,这些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有了大用处。

鱼台县作为农业大县,养殖以禽类养殖及生猪养殖为主,粪污的处理方式多样化,处理能力参差不齐。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粪污成为环境治理的“老大难”问题,但随着济宁金泽惠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推进,鱼台县成功开辟出一条“畜、沼、粮、能、肥”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曾经令人头疼的“生态包袱”正逐步转化为宝贵的“绿色财富”。

“现在可方便了,金泽惠农定期来收,再也不用操心这些粪便怎么办了。”程洪玲乐呵呵地说。

“我们采用先进的厌氧加好氧发酵工艺将畜禽粪污、餐厨垃圾、农作物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不仅有效解决全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还可供应生物天然气,更能为农户提供优质生物有机肥。”济宁金泽惠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骆海青表示。

在鱼台县王庙镇的一片试验田里,种粮大户谢飞望着长势喜人的庄稼,满脸笑意:“用了金泽惠农的有机肥后,土壤更疏松肥沃了,病虫害明显减少,粮食产量和品质都上了一个台阶!”沼肥还田,减少了化肥使用量,改良了土壤结构,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

据了解,济宁金泽惠农绿色能源有限公司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于2024年9月开工建设,项目采用国内领先的“五步联产”——“匀浆预处理+中温厌氧发酵+沼气脱硫净化+沼气膜法脱碳+好氧罐发酵”,实现技术集成创新,推动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利用。该项目成功入选2025年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

“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可有效处理有机废弃物12.5万吨,从源头削减污染。同时,每年可生产有机肥0.7万吨、生物天然气200万立方米、提取餐厨垃圾油脂132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赢。”骆海青补充道。

项目落地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完成了土地征收167.92亩,填埋坑塘215.24亩,协助解决土方85万方。同时,协助运营公司与290家畜禽养殖户签订粪污委托处理协议,建立了粪污、秸秆‘收-储-运-加工’全链条体系,确保项目顺利运行。”罗屯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郭瑞峰表示。

在生态农业领域探索绿色循环的同时,鱼台县将“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工业领域,鱼台县金叶智能终端产业园便是其中的生动缩影。

走进产业园1号生产车间,两条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最新款的VOCs监测仪在技术员郭梦琪的精密校准下,监测效果优势显著。“这款仪器可快速捕捉不同浓度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几秒到几十秒内即可得出结果,还能敏锐识别浓度波动与泄漏情况,及时触发预警,为污染治理、健康防护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技术员郭梦琪笑着介绍道。

“我们的农业四情检测站,如同农田的‘听诊器’,能敏锐捕捉病虫害威胁;水质监测站则全年无休,精准守护30多项水质指标的生命线。”总经理张小坤在测试车间展示核心产品时充满自信。

科技之光守护绿水青山的背后,是强大的创新引擎驱动——公司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学府及中兴、创维等名企深度合作,在核心模组、云平台、AI应用等领域持续突破。

据了解,金叶智能设备有限公司凭借其在环境智能监测设备领域的卓越实力,在环境在线监测领域、工业自动化非标定制以及信息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获得山东省创新中小企业、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

“我们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智能化水平在全国领先,在聊城东昌府区2万亩高标准农田里,金叶智能的‘四情’监测站编织起无形的守护网,苗情、虫情、墒情、灾情尽在掌握;延津县小麦产业依托其监测数据,实现全产业链高效管理;禹城、临沂地区的果园和茶园,引进了其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节水节肥、增产提质。”张小坤介绍。

从一个个企业的创新突破,到产业链的协同共进,再到产业集群的逐步成型,每一步都凝聚着鱼台县在产业发展上的智慧与决心。

今年以来,鱼台县坚持“工业立县、制造强县”,围绕“七条产业链”做实链长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截至目前,64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7家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瞪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到73家。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张子洋 赵鹏文 王烁)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