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日报》整版刊发:看汶上如何书写乡村振兴“汶水华章”
发布日期:2025-09-08 10:08
浏览次数:
夏日鸣蝉,汶水汤汤。八月时节的中都大地,田连阡陌,和美安宁,翠绿如织,粮满仓廪……村美、民富、产业兴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正释放出蓬勃魅力。近年来,汶上县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片区化推进、集群化发展”为主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片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27个市级乡村振兴片区、1个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加强村庄建设和片区运营,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实现从“一村俏”到“全域美”的转变,蹚出了具有汶上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 村庄发展齐携手 做活发展一盘棋 8月20日,晨光射穿薄雾,郭仓镇黄庄村党支部书记刘龙步履匆匆赶往李官集村。他是去参加“古韵李官”片区碰头会。 “黄庄村65亩废窑厂,那可是金贵的‘宝贝疙瘩’,大家伙儿是不是一起想想办法?比如引入特色种植项目……”刘龙话音刚落,片区内10个村的村干部一块讨论起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围绕资源统筹、项目谋划、利益共享等议题展开讨论,发展思路逐渐清晰。 众人齐心,其利断金。为破解村庄规模小、实力弱、发展不充分等问题,汶上县以片区为单位,优化党建联建机制,组织片区内各村携手开展联建活动,以共同坐下来谋事、静下来商事、动起来干事,助力片区各村由“分散运行”向“握指成拳”转变。深化“组织+人才+资本”融合发展,以片区为单位,编制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最大限度整合各类政策、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三年内,累计整合片区各类财政资金7.5亿元,实施项目195个,解决片区乡村振兴项目用地指标130余亩,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86人,从根本上解决了片区建设资金从哪里来、项目怎么落地、人才怎么引进的难题。 产业兴旺连成片 农民致富有密码 “我昨天剪了八分地的红薯苗,发到青岛后,每棵薯苗2毛钱,去掉运费、人工费,净赚4000多元。”今年64岁的刘志松是次邱镇高庄村村民,也是甘薯产业共富联盟成员之一,这两年种薯苗的高收益让他心里乐开了花。 在次邱镇“红领薯香”片区,“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该片区发挥济宁金藤薯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优势、市场优势,成立甘薯产业共富联盟,带领种植大户、群众繁育“地瓜苗”,每年繁育的优质脱毒种苗达10亿株,带动3600名群众实现就业,远销全国20多个省份,点亮群众致富新“薯”光。 连片成带、抱团共富已成为发展共识。近年来,汶上县以片区为基本单元,推动乡村土特产由“一村一品”向“一片一产”“一片多产”转变,形成了汶上芦花鸡、中药材加工、设施瓜菜、甘薯育苗“四大产业集群”,如中都街道“柏工药香”片区,已有600年中药材加工历史,现聚合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建设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形成集加工、仓储、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集群,年加工量5.4万吨,其中柏子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95%,创新“园区+公司+村集体+入股分红”联农带农模式,拓宽了村集体和农户“双增收”路径,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20余个,村均集体收入143万余元。 汶上县片区内建设了绿港现代农业、华苑智慧农业、绿科高效设施农业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基地35处,带动农民就业3000余人,实现了农民在家门口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收入增长模式,设施瓜菜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 基础设施一体建 和美乡村入画来 “我们村的道路今年真是大变样,道路平坦又好走,出行心情都不一样了,我还参与修路,挣了一份工资!”义桥镇东张村村民李修平高兴地说,汶上县义桥镇“金桥共富”片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投资152万元在东张村新修建2500米村内道路,不仅改善了村内道路条件,方便村民出行,还充分带动了当地群众务工就业,增加了工资性收入,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以工代赈“小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大作用”。 每天早晚,只要天气允许,白石镇夏村的李蒙老人就有一个“必修课”:像城里人一样在风景如画的村子里散步和跳广场舞。“村里环境的变化和文体活动广场的建成,让我们这些老年人有了休闲好去处,每天到文化广场上跳跳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谈起现在的生活,李蒙老人满脸幸福。她所在的白石镇“秀美昙山”片区,通过对片区内的村庄进行系统的“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早已告别“脏乱差”,变成了“步步皆景”的宜居地。如今,“秀美昙山”片区山水美、村庄美、庭院美,生态宜居的好愿景成为现实。 汶上县打破“一村一治”的零散模式,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美丽乡村”从“单点绽放”变为“全域盛开”。近年来,汶上县聚焦一些农村短板,一体化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了村庄道路、农村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办成了一批农民可感可及的实事。如今,全县建成“四好农村路”668.7公里,累计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102个,省级景区化村庄5个。 村庄“颜值”升级又带“火”了乡村旅游产业。汶上县结合片区文旅资源禀赋,挖掘整合大运河文化、北部山区等文旅资源,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了“莲花湖畔·醉美田园”片区、“武彩田园”片区、“大汶河”片区等农文旅融合片区,大汶河沿岸、北部山区已成为游山赏花、观光采摘、修心健体、休闲度假的胜地,每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带火了一批“农家乐”、露营地,让“片区美”变成了“经济强”,成为乡村振兴新的增长极。 人人争当主人翁 奏响乡村和谐曲 清晨,杨店镇于村村民于丽丽开始在社区里打扫卫生、清理杂草,看着干干净净的街道,于丽丽脸上笑开了花,她高兴地说:“参加志愿活动,社区环境整洁了,我也能攒积分,换生活用品,很划算。” 每月30日下午,杨店镇于村“积分超市”里村民依据积分分值挑选自己心仪的物品,调解邻里关系的于大爷兑了一桶食用油,杨店镇杨柳村党委书记于伟说:“现在村民都聊‘攒分’,看谁的积分高,干得好加分、做得差减分,志愿服务的人越来越多。”超市的货架上日用品时常更新,映照着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高涨热情。 杨店镇“和美杨柳”片区率先在全县推行“和美”积分管理模式,打造信用+志愿服务站、积分兑换超市、“和美”广场,定期举行积分兑换仪式,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践行文明新风的行动量化成可兑换的积分,用正向激励让村民从“要我参与”主动转向“我要参与”,为基层治理蹚出了一条接地气、见实效的新路子。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汶上县乡村治理存在干部“一头热”,群众“旁边看”的局面,现在精准导入“积分制”“网格化”管理等模式,成为激活乡村文明建设的“新引擎”,已经创建“信用+”试点村229个。群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习惯正发生着润物无声的积极蜕变,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庭院更加美丽、村庄更加整洁有序,文明新风尚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汶上县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