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济宁市棉花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4-07-04 09:44
浏览次数:
目前,全市棉花处于现蕾期,即将进入初花期。从田间考查情况看,今年全市棉花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苗全、苗齐,无大面积缺苗断垄现象;二是因播种时间较早,播种期拉得较长,加之5月中旬后气温偏高,比上年早发5天左右;三是预测全年棉花病虫害中等偏轻发生,但由于棉田用药少,盲蝽蟓等次要害虫发生较早较重。针对这些特点,要加强棉田管理,特别要强调科学化控、简化整枝、破膜培土、合理施肥浇水等措施,同时还要注意防治盲蝽蟓、棉蚜、红蜘蛛等害虫。 一、及时浇水 进入开花结铃期的棉花对于水肥特别敏感,10-15天不遇雨就会出现旱情,铃重减轻,甚至脱落,因此有浇水条件的棉田要及时浇水,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宜大行沟灌。此时已进入汛期,若连续阴雨,会造成棉花营养生长过旺,不利于蕾铃发育,导致脱落或烂铃;如长时间积水,会产生渍涝危害,因此要及早做好棉田沟渠疏通,防止大雨后排水不及时,造成渍涝。 二、合理施肥 根据今年棉花发育早、见花早的实际,要结合浇水或在降雨后重施花铃肥。 6月底7月初(不晚于 三、适时整枝 根据试验,在行距较大、密度较稀(3000株/亩以下)或地力较差时,去叶枝的增产效果不明显,可以保留叶枝并在7月10日前去除叶枝顶;在山东生态条件下,密度达到5000株/亩以上时,叶枝不发达,不必去除整枝;对于大部分中等偏上密度棉田,在劳力许可时应提倡常规整枝,特别是繁种田,于第一果枝出生后,应及时打掉果枝以下的叶枝。去叶枝时,一般保留叶枝着生处的主茎叶,但为加快整枝速度,也可把果枝以下的叶枝连同主茎叶一起撸掉(俗称捋裤腿),这种方法比较简便,一般不会引起减产。蕾期遇有虫害、雹灾等影响出现多头棉时,及时选留一个长势强的叶枝作为棉花主心。 四、科学化控 化控应掌握“少量多次、轻控勤控、前轻后重”的原则,确保棉株“壮而不旺、稳健生长”。一般蕾期亩用缩节安0.5-1克,初花期1-1.5克,盛花期2-3克,打顶后7-8天,一般亩用缩节安 五、中耕揭膜培土 地膜覆盖棉花是否揭膜,对中后期生育及最终产量无显著影响,当前棉花生产中多数也不揭膜,但是从减少污染、便于中耕、防早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提倡揭膜。蕾期中耕、揭膜和培土的作用很多:一是促根下扎,保证棉花稳长;二是去除杂草;三是结合中耕,去除塑料薄膜并培土防倒伏,但最重要的还是促根下扎。因此,蕾期中耕一定要深。为减少用工,可于盛蕾期把深中耕、锄草和培土一起合并进行。为了便于雨季排水和中后期灌溉,应深中耕,中耕深度8-10cm,把地膜清除,将土培到棉秆基部。 六、综合防治虫害 抗虫棉二代棉铃虫一般不防治,但当百株有3龄以上(含三龄)活体幼虫时,应采取药剂防治。田间用药的最佳时期为6月中下旬卵孵化始盛期,可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以及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如氟铃脲、卡死克等药剂喷雾防治。棉伏蚜的防治指标是百株三叶蚜量10000头,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丁硫克百威等药剂喷雾。棉盲蝽蟓的防治指标是,新被害株率达到2%-3%或百株有成、若虫4头。可选用呋虫胺、吡虫啉、啶虫脒、马拉硫磷等药剂喷雾,兼治棉铃虫时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高效氟氯氰菊酯等交替用药。盲蝽蟓昼伏夜出,成虫善迁飞,喷药时间应在下午5点以后。红蜘蛛发生严重棉田要及时防治。此期也是枯黄萎病发生高峰期,目前尚无有效农药,应在播种时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和培育壮棵、增施钾肥等,提高棉株抗病能力,发病较重棉田可喷施碘制剂、黄腐酸盐,同时加0.2%的磷酸二氢钾和1%尿素,进行叶面喷施,5-7天喷施一次,直至吐絮,也可缓解病情发生。 为保障防治效果,一方面要统一用药时间,统一行动,开展大面积统防统治;另一方面抓住幼虫低龄期及时用药。单株棉花要上下内外喷匀打透。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做好周边寄主防治,加强棉田管理,防止生长过旺,减少虫源基数。提倡机械化和机防队对虫害进行统一防治。 七、科学防早衰 棉花早衰与品种特性密切相关,对于发育早、开花提前、结铃集中的品种,要及早采取防早衰措施。一是对于 八、搞好灾后棉田管理 九、摘晒病铃、分级收获 9月中下旬,当大部分棉株有1-2个棉铃吐絮时开始采摘,7-10天采摘一次,间隔期不宜超过半个月,收摘时采用棉布包,严禁化学纤维、毛发、有色纤维等“三丝”混入,收获的棉花要按不同级别进行收分、分存、分售。 另外,把铃期40天以上,铃壳已经褪色变黄开始出现黑斑的棉桃,在未烂之前摘收。摘收的棉桃用浓度为1%的乙烯剂溶液浸蘸后晾晒,也可以得到吐絮较好的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