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蔬菜地次生盐渍化情况及防治措施
发布日期:2015-04-19 11:06
作者: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浏览次数:
近年来,我市大棚蔬菜地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受菜地设施的制约及菜农过量的肥水管理,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土壤板结等障碍因素形成,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按照省土肥总站(2014)6号文《关于组织开展土肥水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我市近期组织技术人员对本市蔬菜地次生盐渍化状况进行了调研。 一、济宁市蔬菜地基本情况 蔬菜种植作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直常抓不懈,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蔬菜面积273.9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9.3万亩,大拱棚15万亩,中小拱棚40万亩,露天菜地209.67万亩。目前济宁各县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基地建设都已初具规模,如邹城现已建成以看庄镇、峄山镇为主的马铃薯、大葱生产基地;以香城镇、田黄镇、张庄镇为主的香瓜生产基地;以石墙镇、大束镇为主的西瓜基地;以城前镇、田黄镇为主的越夏番茄生产基地;以太平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提高我市蔬菜产量和质量,先后在北宿镇、中心镇、大束镇建成山东Ⅵ型温室100余座,平均亩产值达4万元;嘉祥县已建成以卧龙山街道孟姑集镇土豆种植为主的示范园区,万张镇阳光草莓种植示范园区,以嘉祥街道为主的大葱种植基地,以满硐孟姑集镇为主的大蒜生产基地,以金屯为主的香瓜种植园区,以疃里镇为主的山药种植基地。金乡、嘉祥、鱼台更是形成了连片成方大规模大蒜种植基地,所产大蒜远销海内外。 二、蔬菜地次生盐渍化情况 依据《蔬菜地次生盐渍化状况调研方案》要求,合理布置调查密度,济宁全市共采集304个土样,经测定土样水溶性盐总量,216个土样测定值均小于 三、土壤盐渍化产生原因 从以上土样数据测定结果与调查表诸因素关联度上来分析,土壤盐渍化程度与温室大棚种植年限、土壤类型、灌溉方式等没有绝对相关性,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菜农管理肥水水平的差异,造成土壤存在轻度或中度的盐渍化情况。其造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大棚内的土壤,因不受降雨条件的影响,土壤中的盐分不能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土壤深层中去,而残留在土壤耕层内;2、大棚栽培,由于灌水次数频繁,使土壤的团粒结构遭到破坏,大孔隙减少,通透性变差,盐分不能渗透到土壤深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下来;3、地势低洼,土壤湿度大,土壤表层积聚了大量的盐分,使土壤板结、盐渍化;4、化肥施用量过大,使土壤含盐量增加,特别是硝酸铵等施用量过大,更容易造成大棚土壤盐渍化、板结,使大棚土壤通透性下降。 四、大棚土壤盐渍化防治措施 1、改良土壤质地。改善大棚内土壤的通透性,降低地下水位,增加大棚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可采取深播的办法,把富含盐类的表土翻到下层,把相对含盐量较少的下层土壤翻到上层,可大大减轻盐害。并结合整地,适量掺砂,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活化土壤,提高地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