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第5期)夏玉米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技术
发布日期:2016-05-31 11:32
作者:植保站
浏览次数:
农作物病虫预报 第5期 济宁市植物保护工作站 2016年5月30日 夏玉米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及综合防治技术 夏玉米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市县植保站测报灯诱集成虫基数、气象预报、作物种植方式、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预计2016年我市夏玉米主要病虫草害为中等发生。其中玉米蓟马、二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玉米锈病中等发生,感病品种田偏重发生;二点委夜蛾、地下害虫、甜菜夜蛾、穗虫、玉米褐斑病、弯孢菌叶斑病在管理粗放的玉米田中等发生;顶腐病在土壤贫瘠地块将偏重发生;二代、三代粘虫偏轻发生;玉米粗缩病零星发生。 预报依据:截止到5月30日,市站测报灯诱集二点委夜蛾成虫914头,是近五年同期虫量的4.99倍;诱集一代棉铃虫成虫167头,是近五年同期虫量的1.62倍;诱到一代粘虫成虫18头,是近五年同期虫量的0.83倍;玉米锈病、褐斑病、顶腐病等病害菌源量充足。 综合防治技术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控措施为主,化学防控务必抓住防治适期,即害虫在卵孵化盛期至幼虫3龄前;病害在发生初期,及时实行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主要抓好播种期、苗期和大喇叭口期三个关键时期,播种期主推种子包衣或拌种;苗期病虫推广“一喷多防” ;大喇叭口期“一防双减”技术。现将夏玉米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简述如下: (一)播种期 播种期防控的主要病虫有:蛴螬、金针虫、灰飞虱、褐斑病、杂草、玉米粗缩病。 1、种子拌种。可选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加2%戊唑醇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4%拌种,不仅能防治蛴螬、金针虫及苗期的灰飞虱、蓟马、褐斑病,还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茎秆粗壮,增强自身抵抗病虫的能力。 2、苗前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墒情好时,可用40%乙莠悬浮剂亩用150毫升兑水30-40公斤均匀喷施地面,不要漏喷,更不要重喷,有效防治多种杂草。 3、预防玉米粗缩病。主推玉米夏直播技术, 6月10-12日播种,有效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期,并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密度并晚间苗、晚定苗。 (二)苗期 苗期防控的主要有:二点委夜蛾、农田蜗牛、蓟马、棉铃虫、二代粘虫、褐斑病、杂草,主推“一喷多防”技术。 1、二点委夜蛾、农田蜗牛:首先是农业防控措施,对未及时进行耕翻,直接播种的玉米田,一定要清除玉米苗基部的覆盖物,消除害虫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二是化学防控措施, 6月22-26日为二点委夜蛾及蜗牛低龄幼虫期,也是化学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采用药剂喷灌或毒土灭杀。喷灌法:将喷头拧下,直喷根茎部,药剂可选用75%乙酰甲胺磷可溶性粉每亩20-25克或5.7%甲维盐乳油每亩50-6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80-100毫升,药液量要大,保证渗到玉米根围30厘米左右害虫藏匿的地方,保证防治效果。兼治地下害虫和地老虎。 2、二代粘虫、棉铃虫、蓟马、褐斑病:可选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每亩7-8克或5%阿维·高氯乳油30毫升加25%丙环唑乳油亩用量32-36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雾。重地块隔5-7天再喷一次。 3、苗期化学除草。玉米2-4叶期可用33.6%苯吡唑草酮水悬浮剂亩用7-8毫升兑水40-45公斤均匀喷施;或玉米6叶期后,选用20%克无踪水剂120-150毫升兑水40-45公斤进行定向喷雾,可防除各种杂草,注意不要喷到玉米上。 (三)大喇叭口期 主要病虫有玉米锈病、顶腐病、玉米穗虫(玉米螟、棉铃虫、稀点雪灯蛾)、蚜虫、三代粘虫、弯孢菌叶斑病、大小斑病等。 1、主推玉米“一防双减”技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喷药一次,既防病又防虫,有效解决玉米穗期植株高大,不容易防治的难题,充分发挥大型植保机械--飞机的统防统治作用。每亩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8克或1%甲维盐乳油35-40毫升加43%戊唑醇悬浮剂30-35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 2、预防顶腐病:对顶腐病常发地块,首先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浇水追肥,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二是可选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亩用20-25克加43%戊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施玉米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