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夏玉米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发布日期:2016-06-28 14:30
作者:济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浏览次数:
 

夏玉米一生中依据植株形态学上的变化可划分为若干个时期,称为生育时期。一般分为出苗期拔节期、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开花期吐丝期成熟期。生产中可分为苗期(出苗至拔节)、穗期(拔节至开花)、粒期(开花至成熟)三个生育阶段。夏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中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渍涝、风灾和雹灾。

一、干旱

干旱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干旱作为一种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出现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能发生。

(一)干旱的危害机理

1.干旱影响光合作用。由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步进行的,干旱会导致叶绿体破坏,净光合速率降低。

2.干旱对呼吸强度的影响。导致玉米呼吸强度快速上升,呼吸释放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影响了代谢过程。

3.干旱对氮素代谢的影响。干旱通过削弱玉米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增强其分解过程,影响叶片脯氨酸的形成,从而削弱植株的抗旱性。

4.干旱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干旱导致植株水分平衡破坏,外部形态表现暂时萎蔫,当水分降到凋萎系数时,迫使叶片从植株各部位吸取水分,根部根毛开始死亡,便发生永久萎蔫现象。旱害对玉米威胁很大,特别是发生在玉米大喇叭口至抽雄期的干旱(俗称“卡脖子旱”),会造成严重减产。

(二)干旱的分类

1. 轻度干旱(轻旱)

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夏玉米生长发育仅有轻微影响。

2. 中度干旱(中旱)

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玉米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玉米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3. 重度干旱(重旱)

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玉米整株萎蔫、叶片干枯,果穗干缩,对玉米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同时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

4. 特大干旱(特旱)

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三)玉米旱情表现

1.轻旱

苗期轻旱对播种和正常出苗不利、出苗缓慢不齐。有轻微缺苗、断垄,生长较迟缓。玉米幼株的上部叶片卷起,并呈暗色。成株在氮肥充足情况下也表现为矮化、细弱,叶丛变为黄绿色,严重时叶片边缘或叶尖变黄,随后下部叶片的叶尖端或叶缘干枯。

穗期轻旱因温度高、降雨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中午叶片有轻微卷曲,傍晚能够恢复正常。表现为抽雄缓慢、不齐,雄穗长势弱不健壮,雌穗较小,而且秃尖率高、半穗、空杆率提高。

粒期轻旱因降水少达不到玉米灌浆所需水分,再加气温普遍偏高,加剧旱情发展。中午叶片有轻微卷曲,傍晚能够恢复正常。会造成玉米植株的早衰,叶片的早枯,茎秆变软且易倒伏,导致千粒重及单穗粒重下降而减产。

2.中旱

苗期中旱因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播种和出苗,缺苗断垄严重,生长缓慢。幼苗遇有较长时间缺雨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或灌溉设施跟不上,不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表现为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发黄,茎秆细小,即使中后期雨水充沛也不能再形成粗壮茎秆孕育大穗。

穗期中旱因温度居高不下,中午叶片有明显卷曲,傍晚不能够恢复正常,但翌日早晨能够恢复正常。高温促使叶面蒸腾加剧,如果大喇叭口期水分亏缺严重,极易发生“卡脖旱”,严重阻碍小穗和小花分化,增加败育花,减少每穗粒数。并使株高降低,单株叶面积下降,抽雄期提前。若一直处于干旱或半干旱状态的植株,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叶片卷皱,发黄,甚至枯死。如果旱情得到缓解,植株恢复生长,贪青,在穗部上下节形成多个小的无效穗,并且容易招引玉米螟等害虫为害茎秆、嫩穗。

粒期中旱因持续晴热少雨天气,土壤失墒加剧。中午叶片有明显卷曲,傍晚不能够恢复正常,但翌日早晨能够恢复正常。籽粒欠饱满,粒重明显下降,果穗上部秃尖。若灌浆期遭遇高温干旱,光合作用减弱,合成的有机物质减少,灌浆速度减缓,籽粒秕瘦,空秆率增加,千粒重下降,最终造成减产。

3.重旱

苗期重旱因大田土壤蓄水量少,土壤底墒明显不足, 播种困难,或播种后不能出苗。

穗期重旱因土壤失墒十分严重,部分地区接近干土。中午叶片严重卷曲,傍晚和翌日早晨均不能恢复正常,甚至整株干枯死亡,导致绝收。若喇叭口期重旱,雌穗发育缓慢,形成半截穗、穗上部退化,严重时,雌穗发育受阻、败育,形成空秆。若玉米抽雄前后遭受“卡脖旱”(持续半个月),会造成雄雌穗间隔期长,花期不遇,或雄穗抽不出来,或玉米多数雄花护颖不开放、不散粉,造成花粉粒减少,甚止干枯,丧失发芽能力,有些花丝也会过早枯萎,寿命缩短,严重影响授粉,造成结实率低。旱情严重地块出现死苗。仅仅能维持生命的植株,叶片全卷,叶色褪绿,叶缘干枯呈早衰状,底部老叶干枯并向上扩展。

粒期重旱因植株中午叶片严重卷曲,傍晚和翌日早晨均不能恢复正常,不立即灌溉就会死亡。整株叶片干枯,上部萎蔫,造成果穗细小、秃尖,粒重下降,干旱严重的地块作物枯死绝收。

4.特旱

苗期特旱因无水源保证播种困难,或播种后不能出苗,或出苗后植株干枯、死亡;穗期、粒期特旱均会造成植株干枯、死亡,甚至绝收。

5.高温杀雄

高温杀雄属玉米热害,往往与干旱伴生,是一种特殊的干旱现象。玉米在抽雄散粉期对温度反应比较敏感,当气温上升到35℃以上时,雄穗花粉便很快丧失生活力,高于38℃就不能开花,特别是当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在60%以下,开花甚少,不能正常受精,出现严重缺粒或秃顶,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这种因高温干旱导致花粉丧失受精能为的现象,通称为高温杀雄。

高温杀雄的成因有3个条件,一是在玉米抽雄散粉期间,连续710天的气温在33℃以上(其中连续35天最高气温在35℃以上);二是在开花散粉期间连续出现伏旱天气,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下持续710天;三是在玉米抽雄散粉期间,15厘米表土层,土壤含水量低于20%,叶片卷曲,叶面蒸腾量明显下降,生长受阻持续710天左右。

(六)防旱减灾技术措施

1.抗旱品种旱区选用抗旱品种并用抗旱保水剂拌种,提高土壤及根系蓄水保墒能力,可减轻干旱危害。

2.工程措施。兴修水利,广开水源,节水灌溉,定量供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是最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3.农艺措施。深耕深松,加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秸秆覆盖。可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

二、渍涝

渍涝指因久雨无晴或短时暴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而形成的一种田间积水的气象灾害。渍涝作为一种由气象因素引发的自然灾害,具有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的特点。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时期都可能发生。地势低洼地块更容易发生渍涝危害。

(一)渍涝的危害机理

1.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由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同步进行的,渍涝会导致叶绿体破坏而减少,叶片含氮量减少,净光合速率降低,光合作用能力下降。

2.对出苗率的影响。玉米种子淹水34天基本不再发芽。

3.对养分吸收的影响。渍涝抑制根系氮、钾的吸收,促进磷素吸收,造成硝态氮等速效养分流失,并抑制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使有机质不能分解。

4.对土壤的影响。渍涝使土壤中产生有毒物质,如甲烷、氨气、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可使植株根系中毒发黑。缺氧呼吸产生酒精,引起根细胞中毒死亡。

5.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玉米幼苗(3叶期)淹水3天以上,光合作用严重降低,植株矮小僵硬、红瘦细弱、生长停滞(小老苗)而“芽涝”。

(二)渍涝危害的表现

在玉米各生育阶段中,种子吸水膨胀和主胚根开始萌动时(出苗期)最不耐涝,这时若淹水34天,绝大部分种子不再发芽(窒息死亡)。出苗至拔节是第2个敏感期,此间受淹的幼苗生长迟缓,叶色变黄,生育期明显延迟(发生芽涝)。拔节后耐淹能力有所增强,但进入乳熟期又不耐渍涝。其中温度明显影响涝害程度,渍涝伴生高温会使氧气在水中溶解度降低,并且加速根系的呼吸作用,从而加剧需氧和缺氧的矛盾。

一般情况下,玉米23叶期遇涝害减产70%以上,36叶期减产50以上,79叶期减产40%以上,拔节期和抽雄期淹水2天减产20%,淹水5天减产30~50%。涝害越早,受害越重,减产越大。

(三)防涝减灾技术措施

1.耐涝品种不同品种耐涝性显著不同,发芽势较强的品种耐涝性较好。

2.工程措施。兴修水利,灌排分开。在雨季到来以前,进行清障挖沟、修砌干渠,使灌排渠系联网配套。一旦发生涝害,便可排水除涝。

3.农艺措施。深耕深松,加厚活土层;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平整土地,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蓄水保水能力。易涝地块可调整作物布局,改重水稻、高粱等更耐涝作物;也可调整播种期,尽量避开易涝期播种,或者玉米进行起垄种植(垄作栽培)。

三、风灾

风灾,指因暴风、台风或飓风过境而造成的灾害。受大风大雨的影响,玉米非常容易因发生风灾而倒伏。

(一)风灾的危害机理

风是跟地面大致平行的空气流动,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风是一种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人的感觉极易感知,人也可以用视觉通过观察外在物体形态的变化而感知风的存在和大小。风灾是因大风造成植株倒伏的自然灾害。

(二)风灾危害的表现

玉米因风灾而倒伏主要分茎倒伏、茎折倒伏和根倒伏三种情况。由于倒伏情况的差异,其产量损失程度也不同。一般说,茎倒伏仅是作物茎秆倾斜,待天气好转生长一段时间后会自行恢复直立状态,因此,这种倒伏产量损失较轻;茎折倒伏是指茎秆折断,一般很难恢复生长,也不易采取挽救措施,产量损失较大;根倒伏则是玉米植株侧根拨起,茎秆倾伏角度较大,甚至平铺地面。玉米根倒伏后改变了原有的空间合理分布,叶片互相挤压,叶片受光面积减少,光合强度减弱,影响干物质积累,干扰其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也加重病害。

(三)防风减灾技术措施

1.预防措施

一是精细整地。深耕深松,平整土地,加厚活土层。

二是培肥地力。小麦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培肥地力。

三是选用抗倒品种。可选用株高较矮、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较强的品种。

四是培育壮苗。通过改套种为直播、合理种植密度、增施有机肥,苗期控制氮肥用量和浇水时间培育壮苗。

2.减灾措施

玉米苗期至小喇叭口期发生风灾倒伏,由于个体较小,一般可以自行恢复,对产量影响不大。风灾倒伏若发生在大喇叭口期及以后,应重点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排除田间积水。对田间有积水的地块,要及早疏通排水沟和腰沟,排除田间积水,无法用排水沟和腰沟排水的地块,用水泵等机械将水排出田外。防止倒伏伴生的渍涝危害。

二是人工扶直。一般植株与地面夹角小于30度(即平常所说的铺倒),均需要人工扶直。扶时要在根部培土,使茎秆与地面形成适当角度,一般与地面夹角小于60度左右为宜,不能扶的太直,以免折断更多的根系,同时扶株用力不要太猛,避免折断茎秆,造成二次伤害。

三是防治病害。植株发生根倒时,叶片互相叠压,通风透光不好,易加重病害。可用甲托或多菌灵或百菌清液喷施叶面,每隔7101次,连喷12次。

四是叶面喷肥。结合防治病害,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混合液或其它叶面肥,提高叶片光合强度,增加干物质积累,促进植株尽快恢复生长。

四、雹灾

冰雹是对流性雹云降落的一种固态水,一般称为雹子,也是我市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冰雹出现的时间一般在玉米幼苗期(灌浆成熟期也有发生),其范围虽然较小,而且时间较短,但其发生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狂风骤雨,因此往往给局部地区造成较大损失。

(一)雹灾危害的机理

雹是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的现象。冰雹由雹核和雹核外面的冰层所组成。冰雹是一种地方性强、季节性明显、持续时间短暂的天气现象,多呈条带状分布。雹灾主要危害农业生产,使农作物茎叶和果实遭受损伤,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

雹灾轻重主要取决于降雹强度、范围以及降雹季节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一般分为轻雹灾、中雹灾、重雹灾三级。轻度雹灾雹块平均直径为09.9mm,持续时间较短,雹粒少,植物危害轻,较易恢复;中度雹灾雹块平均直径为1019.9mm,持续时间较长,雹粒密度较大,地面有少量积雹,植物茎叶机械损伤较重,较难恢复,造成一定损失;重度雹灾雹块平均直径≥20mm,持续时间长,雹粒密度大,地面有大量积雹,土壤严重板结,植物茎叶机械损伤严重,生长不能恢复,危害巨大。

(二)雹灾危害的表现

1.砸伤植株。由于冰雹的机械击打作用,玉米幼苗叶片呈斑点状或线状破损、撕裂,破损部位叶片组织坏死、干枯。

2.冻伤植株。冰雹发生是因近地层大气温度过低造成的,低温容易使植株冻伤。

3.心叶展开受阻。玉米幼苗顶尖部位未展开幼叶受损后,由于受损组织死亡,叶片不能正常展开,致使新生叶展开受阻、叶片卷曲皱缩。

4.倒伏淹水窒息。由于冰雹发生时常常伴随大风和暴雨,部分幼苗被冰雹和暴雨击倒后,因水淹而窒息死亡。这种情况在有地表径流的地块比较严重,倒伏的幼苗多被泥水淹没。

5.生长点腐烂。冰雹造成幼苗大部分叶片破损,地上部仅剩部分叶鞘存活,但因雹灾后土壤湿度过大,植株养分缺乏,根系长时间处在缺氧状态,最终导致根系衰亡、靠近根颈部位的生长点腐烂。这种情况在套种和有小麦秸秆覆盖的玉米地块比较严重,夏直播玉米相对较轻。

(三)防雹减灾技术措施

1.中耕松土玉米苗期雹灾过后,容易造成地面板结,地温下降,使根部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应及时进行划锄、松土,以提高地温,促苗早缓。

2.追肥促长。雹灾后及时追施速效肥料,对植株恢复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3.及时翻种。玉米苗期遭受雹灾,只要生长点未被砸坏,一般就不要轻易翻种,但是若确无保留需要时,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翻种早熟品种或改种其它作物。

4.人工消雹。防御雹灾除了上述灾后补救措施外,还应加强雹灾气象预防,采取人工消雹措施,减轻或消除雹灾破坏损失。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