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6-08-30 11:31
作者:市农技站
浏览次数:
 

今年小麦秋种技术总体思路是:以绿色增产模式推广和大方高产创建建设为抓手,以推广规范化耕作播种和宽幅精播为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努力提高整地和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为培育冬前壮苗奠定基础。重点抓好五项关键技术措施。

一、因地选用品种,发挥品种增产潜力

品种是小麦增产提质内因,要因地制宜选用相应品种。随着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的增加,各地在进行品种布局时,要适当扩大优质专用品种的种植面积。

(一)优质专用品种地块。重点选用济南17、烟农19号、洲元9369、红地95等强筋品种。

(二)水浇地麦田。重点选用济麦22、鲁原502、山农20、良星99、泰农18、山农22、山农23、泰山28 、山农24号、泰农19、山农28号、儒麦1号等高产稳产品种。

(三)旱地麦田。重点选用青麦6号、青麦7号、烟农21、山农16等抗旱品种。

(四)稻茬麦田。重点选用济麦22、良星99、烟农24等耐湿多穗品种。

二、科学施用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一)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秸秆就是肥料,还田就是施肥。要努力提高玉米秸秆还田质量,一是根据玉米种植规格、品种、设备动力机械、收获要求等条件,分别选择悬挂式、自走式和割台互换式等适宜的玉米联合收获机;二是秸秆粉碎还田机械要选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秸秆粉碎性能高的机具,确保作业质量;三是秸秆粉碎长度要掌握在5厘米以下;四是耕翻前亩撒施有机物腐熟剂3公斤,加速玉米秸秆腐熟。各地要在推行玉米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努力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理化性状,提高保肥供肥和保水供水能力。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20003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

(二)测土配方施肥。各地要结合配方施肥项目,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根据生产经验,不同地力水平的NPK推荐用量:亩产300400公斤中产田亩用纯氮(N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钾(K2O4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春季起身期追施;亩产400500公斤高产田亩用纯氮(N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春季据苗量大小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亩产500600公斤超高产田亩用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磷肥底施,氮、钾肥50%40%底施,50%60%春季拔节期追施。缺少微量元素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

三、深耕旋耕结合,提高整地质量

部分麦田长期以旋代耕,导致土壤耕层厚度只有15cm左右,严重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后期倒伏和熟前早衰现象比较严重。

(一)因地制宜确定深耕、深松或旋耕。对土壤实行大犁深耕或深松,均可加深耕层,降低耕层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大犁深耕,可以较好地掩埋秸秆、有机肥、残茬和杂草,有利于消灭寄生在土壤中或残茬上的病虫,但松土深度不如深松;深松作业可以加深耕层而不翻转土层,松土深度可达35厘米,但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秆,也不利于减少病虫害。因此,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选用深耕和深松作业。

对秸秆还田量较大的高产地块,尤其是高产创建地块,一般要尽量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土层深厚的高产田,耕深要达25厘米左右,中产田23米左右,对于耕作层较浅的地块,耕深要逐年增加。深耕作业前要对玉米根茬进行破除作业,耕后用旋耕机进行整平并进行压实作业。为减少开闭垄,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选用翻转式深耕犁,深耕犁要配备合墒器,以提高耕作质量。对于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3以上免耕播种的地块,可以采用机械深松作业。根据土壤条件和作业时间,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面深松,作业深度要大于犁底层,要2535厘米。为避免深松后土壤水分快速散失,深松后要用旋耕机及时整理表层,或者用镇压器多次镇压沉实土壤,然后及时进行小麦播种作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大力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联合作业机,或者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以便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

大犁深耕和深松工序复杂,耗能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而影响小麦产量。因此,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可深耕(松)1年,旋耕23年。旋耕机可选择耕幅1.8米以上、中间传动单梁旋耕机,配套60马力以上拖拉机。为提高动力传动效率和作业质量,旋耕机可选用框架式、高变速箱旋耕机。对于丘陵坡地旱地麦田,建议采用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技术。

(二)耕翻后旋耕整地。耕翻后用旋耕犁整地,可使土壤细碎。因此,各类耕翻地块深耕后都要用旋耕犁及时整地,以破碎土垡、破碎坷垃、平整地面。

(三)按规格作畦。实行小麦畦田化栽培,有利于浇水和节省用水,尤其是有水浇条件的麦田,一定要在整地时打埂筑畦。畦的大小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农机农艺结合的要求,重点要考虑到下茬玉米种植的要求。水浇条件好的地块尽量要采用大畦,水浇条件差的采用小畦。畦1.653米,畦长80米左右,畦背宽不超过40厘米。在确定小麦播种行距时,也要充分考虑农业机械的作业规格要求和下茬作物直播或套种的需求。

四、规范化播种,提高播种质量

(一)种子处理。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没有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要用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拌种(应适当加大播种量);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吡虫啉、辛硫磷乳油或毒死蜱,按说明书介绍剂量拌种;病、虫混发地块可27%苯醚··噻虫悬浮种衣剂(酷拉斯,成分是22.6%噻虫嗪+2.2%咯菌腈+2.2%苯醚甲环唑)包衣,1毫升拌500克麦种。

(二)足墒播种。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秋种时若墒情适宜,要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墒情不足的地块要先播种后浇“蒙头水”。做到足墒萌动发芽和出苗,确保一播全苗。无水浇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在前茬收获后适时耕翻,并随耕随耙,保住地下墒。

(三)适期播种。温度是决定小麦播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0℃以上积温550600℃为宜。要求105日开楼,1010日形成播种大流,1015日结束早中茬,最佳播期为108日至1012日。如不能在上述时间内播种,要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旱地麦田若9月底若墒情适宜,播期可提前,但要降低播种量;稻茬麦田带稻撒播地块撒播时间为101日开始,105日形成大流,1010日结束;收稻后浅旋耕播种地块收稻后墒情适宜年份要尽早旋耕播种,收稻前后雨多地湿年份不必盲目赶常年播期,适宜机器进地时旋耕播种。

(四)适量播种。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是小麦生产节本增效的关键措施之一,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在目前玉米晚收、小麦适期晚播的条件下,要以推广半精播技术为主,但要注意播量不能过大。在适期播种情况下,泰农18等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济麦22等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播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稻茬麦田亩适宜基本苗35万~40

(五)宽幅精播。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5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播种,有利于种子均匀分布,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各地要大力推行宽幅播种机械播种。要注意使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播种深度35厘米,播种机行走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以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

(六)播后镇压。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出苗质量和苗期抗旱能力的有效措施。各地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播种与镇压同机完成。有条件的要示范推广自走式镇压机镇压,以显著提高镇压效果。尤其是对于秸秆还田量大、粉碎质量不高的地块,一定要在小麦播种后用自走式镇压机镇压一遍,

五、查苗补种,确保苗全

小麦要高产,苗全是关键。小麦播种后,要及时查看墒情和出苗情况。对于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浇“跟种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