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当前苗情及中后期管理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7-08-01 11:55
作者:市农技站
浏览次数:
 

今年我市玉米苗情主要有以下8个特点:1、主导品种突出。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品种共有6个,分别是郑单958、登海605618)、浚单20、隆平206、先玉335和鲁单818,这6个品种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2.2%2、苗情好于去年。5月下旬和6月上旬我市均有15mm以上的有效降雨,对玉米播种出苗特别是丘陵旱地玉米的播种出苗十分有利。据统计,全市玉米610日前播种面积占41.9%,比去年同期增加1个百分点,61020日播种占55.9%,比去年同期减少1.9个百分点,620日后播种面积占2.2%,比去年同期增0.9个百分点。播种大流集中在6714日,与去年基本一致,比往年提早35天。6月上旬全市普降中到大到暴雨(平均降雨量54.2 mm),旱地玉米幼苗期生长发育也都一致、苗齐苗匀。610720,全市平均降雨量295.9mm,较常年同期偏多110.6mm,偏多六成,有效积温多53℃,光照多65.3h。加之时空分布均匀,水浇地、旱地苗子生长整齐一致,苗情好于去年和常年。3、机械精播面积又有较大增加。全市机播玉米占总播玉米的94.3%,比去年略增0.7个百分点。其中精量播种面积占总播面积的91.8%,比去年又增加6个百分点。机械化播种程度的提高,特别是精量播种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玉米整齐度,避免了种植密度的无序增加,减轻了因密度不合理对抗倒性和后期产量的影响。4、种植密度基本合理。我市玉米一般采用等行距或大小行种植方式。种植规格等行距一般是5560cm、大小行一般是3040cm×8090cm。据调查统计,全市种植密度一般在41004700株(平均4448.3株),处于合理密植范围。5、病虫草害防治及时。多年来我市各地都高度重视玉米苗期病虫草害的防治工作,积极推广药剂拌种、统防统治和普防普治,由于防治及时有效,玉米蓟马、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灰飞虱发生率均很低,防治效果较好,基本没有造成危害。尽管雨水充沛,多数地块杂草较少,草害很轻。6、生育进程加快,部分地块倒伏。今年自61日到720日全市平均降雨量350.1mm,较常年同期偏多144.3mm,偏多7成。气温与常年相比6月份偏高0.2℃,7月上中旬偏高2℃。光照比常年偏多46.9h雨热同步,加快了玉米的发育进程,生育期比往年提前57天。玉米苗根系下扎较浅,基部节间较长。7月上旬(5日~7日降雨量129.0 mm)和7月中旬(14日~19日降雨量117.1 mm)的强降雨和局地78级大风造成部分玉米田出现点片倒伏。7、个别地块整地质量差,播种施肥不规范。个别农户因6月上旬雨前抢种和中旬雨后机械整地质量差,导致播种深浅不一,出苗不好,有缺苗断垄现象。部分地块没有按照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方案执行,播种时没有带种肥。另外,有不少农户追肥习惯多半是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实行“一炮轰”,造成玉米后期脱肥。还有不少农户为省时省力,趁雨前雨后撒施肥料,造成肥料的浪费。8、因病菌害虫和降雨,个别地块病害药害渍害。部分地块褐斑病和顶腐病有所发生。个别地块因芽前除草剂影响,叶片发黄、根系卷曲。有的因苗后除草剂影响,造成叶片局部或整叶坏死,甚至发生新叶扭曲生长(马尾巴状),影响抽雄开花。另有个别地块因播种较晚,播后及出苗期间连续降雨造成渍涝危害。

针对上述苗情,今年夏玉米中后期管理的技术要点有4条:1、科学管理,防涝除旱。因自玉米播种以来,强对流天气频发。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强化科学田间管理,保证排水干道和田间排水系统畅通,大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除涝;开花后若遇旱要及时浇水除旱。对容易发生倒伏的地块,可采取中耕培土、化学控旺等措施,促进气生根发育,提高植株抗倒能力。进入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抽雄期,要及时拔除田间病小弱株,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田间通风透光强度。2、科学用肥,分次施肥。由于种肥同播面积较大,但不少地块用量偏少,种类不全。当前的重点工作是底肥和苗肥施量不足的地块,要借墒重施穗肥。对高产地块及叶色转淡有可能早衰的地块,在抽雄后开花授粉前补施花粒肥,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增强灌浆速度,增加千粒重,提高产量。3、科学预报,防治病虫。强化预测预报,科学防治病虫害。坚持病虫兼治,以防为主的原则,做好一防双减工作。大喇叭口期一次施药病虫兼治。特别是注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黑穗病、褐斑病、穗腐病、锈病的发生危害。地势低洼潮湿的地块注意防治农田蜗牛。4、科学谋划,适期晚收。科学谋划适期晚收技术,注意引导,大面积推进、连片方推进、整村镇推进、农机农艺联合推进,避免联合收割机过早下地;要早宣传、早发动,改变农民以往9月中下旬收获玉米的习惯,将玉米收获期推迟到9月底10月上旬初,高产地块推迟到10月上旬末。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