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17-09-28 15:23
作者:市农技站
浏览次数:
今年我市小麦秋种技术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绿色增产增效为目标,以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后镇压为主推技术,优化品种结构,全面提高秋种质量,努力打好培育冬前壮苗基础,确保麦苗安全越冬。结合当地实际,突出抓好六项播种关键技术和四项绿色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 一、整地播种关键技术 (一)科学整地 科学整地是提高出苗率和培育冬前壮苗,确保麦苗安全越冬的重要秋种措施。科学整地原则是隔年深耕或深松,配套旋耕、镇压、作畦等作业环节,控制整地费用和燃油消耗,做到合理耕作,减轻农业干旱程度,预防冬季旱冻叠加。 一是深耕或深松。深耕或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提高保水保肥供气能力,是培育发达根系、确保麦苗安全越冬的首要措施。同时,深耕能提高有机肥、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体的掩埋效果。要隔年深耕或深松。深耕或深松效果固然较好,但年年深耕或深松燃油等投入太大,墒情欠缺时会因土壤失墒较多而影响出苗率。深耕或深松效果可维持多年,不必年年深耕或深松,2~3年进行一次,其它年份旋耕整地即可。要逐次打破犁底层,加深耕深度到30厘米,随着我市农机牵引动力的增加,农机完全能够满足生产需求。 二是镇压。镇压可破碎坷拉,平整地面,压实地表,保墒抗旱。无论是深耕年份旋耕后还是非深耕年份旋耕整地后都应及早镇压,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提高出苗率,确保次生根按时喷发与伸长,增强幼苗抗旱能力,全市麦田(稻茬麦田除外)都应按时镇压。要扩大播后自走式镇压机镇压面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程度和播后畦面平整度,大幅度提高镇压效果和节省播后第一次浇水量。 三是因地制宜确定畦田规格。有水浇条件麦田要打埂筑畦,并充分考虑农机农艺融合的需要,依据下茬玉米的机械种植规格,确定好适宜畦宽和小麦播种行数及其行距。重点推荐以下两种种植规格:一是畦宽2.4米,畦面宽2米,畦背宽40厘米,畦面内播种8行小麦,宽幅播种,苗带宽8~10厘米,畦面内小麦自然行距28厘米,带背行距30厘米。麦收后在畦面内带茬免耕播种4行玉米,玉米田间行距60厘米。二是畦宽1.8米,畦面宽1.4米,畦背40厘米,畦面内播种6行小麦,宽幅播种,苗带宽8~10厘米,畦面内小麦自然行距28厘米,带背行距30厘米。麦收后在畦面内播种3行玉米,玉米田间行距60厘米。要充分考虑当地水浇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种植规格,原则上水浇条件好的应采用大畦,水浇条件差的宜采用小畦。 (二)品种布局 要按照“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品种产量水平与地力相配套,品种抗冻性与播期早晚相配套,品种抗旱性与水浇条件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因地制宜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随着小麦面粉加工企业对强筋商品麦需求量的增加,要适当扩大强筋品种种植面积。 强筋品种可选用济麦229、红地95、济南17、洲元9369、泰山27、烟农19号、济麦23等。 中筋品种高产地块可选用济麦22、鲁原502、泰农18、良星99、烟农24、烟农999、山农29号、儒麦1号、山农32号、烟2415、良星66、泰农33、山农32号、山农31号、泰麦1918等。 丘陵旱地宜选用青麦6号、烟农21、山农16、青麦7号、济麦262、红地166等抗旱品种。 稻茬麦田要选用济麦22、烟农24、良星99等耐湿的多穗型品种,不要选用大穗型品种。 (三)种子处理 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可减轻秋苗病菌侵染,压低越冬基数,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要提倡种衣剂包衣,没有包衣的种子要药剂拌种。根病发生较重区域选用2%戊唑醇(立克莠)按种子量的0.1%~0.15%进行拌种,或20%三唑酮(粉锈宁)按种子量的0.15%进行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区域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进行拌种;病虫混发区域用以上杀菌剂+杀虫剂混合拌种。 (四)适墒播种 小麦播种时播种层土壤适宜墒情为相对含水量70%~75%。播种层土壤墒情适宜可确保一播全苗,种子根和次生根按时喷发。播种前墒情不足时要提前浇水造墒,应掌握“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做到足墒下种。水浇条件较好地块可在前茬作物收获前10~14天浇水,既有利于秋作物正常成熟,又为秋播创造良好墒情。秋收前来不及浇水的可先干耕干旋整畦后灌水,待墒情适宜时播种,或先干播后浇“蒙头水”,待地表墒情适宜时划锄破板结。丘陵旱地麦田,要当天整地当天播种,提高出苗率。 (五)适期播种 冬前积温是决定小麦播期的主要因素。我市小麦玉米茬口适宜的冬前0℃以上积温为550~650℃·日,按常年积温推算,适宜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最佳播期为 浅旋耕播种的稻茬麦地块收稻后要及早旋耕播种;收稻前带稻撒播地块适宜播期为10月1日至10月10日,不宜早也不宜晚(早了共生期太长,晚了次生根太少;遇冬季旱冻叠加年份冻害严重)。丘陵旱地麦田墒情适宜年份可以提前到9月底10月初抢墒播种,但要选用冬性品种,并适当降低播种量。 (六)宽幅精量播种 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一条线播种为宽苗带播种,种子分散式粒播,种子分布均匀,减轻缺苗断垄和疙瘩苗,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除了撒播稻茬麦田外都要选用小麦宽幅播种机播种,并加装镇压器,播深3~5厘米,行走速度控制在时速5公里,确保下种均匀、深浅一致。在适期播种情况下,泰农18等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亩播种量9~10公斤;济麦22等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亩播种量8~9公斤。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亩播种量增加0.5~1公斤。丘陵旱地麦田播种量不宜增加太多。 二、绿色增产增效技术 围绕“一控两减三提高”目标,今年秋种,全市除重点推广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等成熟技术外,还要因地制宜、示范推广以下绿色增产增效新技术,控水减肥减药,努力实现药肥“零增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品利用率。 (一)水肥一体化技术 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能够精确地控制灌水量和施肥量,显著提高水肥利用率。麦田提倡微喷灌,微喷灌具有节地、增产、增效等优势,是一项应用前景广阔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加大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研发力度。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土壤水分供应和作物缺水状况,科学制定灌溉制度,全面推进测墒补灌。有条件的地区要对该技术抓好试验示范。 (二)深松施肥播种镇压一体化技术 该技术是在玉米秸秆还田环境下,不进行耕翻整地作业,由专门机械一次进地完成间隔深松、播种带旋耕、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作用,符合绿色增产的要求。 一是播种带旋耕振动深松。在旋耕刀轴上装有播种带旋耕刀,每条播种带旋耕宽20厘米左右,播种2行小麦,两播种带之间免耕宽度20厘米左右。在旋耕刀轴后面,每组播种带旋耕刀中间,装有振动深松铲。变速箱两端的振动器动力轴上装有偏心套,偏心套通过连杆带动深松铲震动疏松土壤。深松铲的深松深度25~35厘米,一般每年调节2个铲的深松深度在30厘米左右,其它铲深松在25厘米左右,并每年调换深浅位置,这样既能减少动力消耗,又能每2~4年每条播种带有一次深松深度达到30厘米以上。 二是分层施肥。紧靠深松铲后面,前后有两根施肥管。底肥管紧靠深松铲之后,底肥分散在两行小麦中间地下15~20厘米。紧靠底肥管后面一根为种肥管,种肥分散在2行小麦中间,位于种子下方3~5厘米。施肥管的位置是按深松25厘米安装的,若增加深松深度要相应上提施肥管。亩施肥量20~70公斤,底肥和种肥用量一般占总施肥量的60%左右。 三是平畦精量播种。在旋耕刀后挡板下方装有活动拖地的平土板,平土板起档土、碎土和平整畦面的作用。播种管位于平土板之后,在平整的畦面上播种,从而保证了标准播深。每行小麦4~5厘米的苗带装有2套排种器和播种装置,使播下的种子均匀分布在苗带内,有效避免了缺苗断垄和疙瘩苗,达到了精密播种。 四是浅沟防粘镇压。为增强苗带和深松部位的镇压效果,设计成直径相差6厘米的大小轮组合式镇压轮。镇压后形成苗带浅沟,有利于保墒和蓄积雨雪,并避免了高垄塌土压苗现象。在镇压轮上包有5毫米厚的橡胶皮,橡胶皮的弹性变性和塑料刮土板的配合,有效防止了镇压轮粘土。 五是防缠防堵。首先是在旋耕刀轴上不旋耕的位置不留刀座,避免了缠草;其次是增加了播种带旋耕刀的密度,弯刀和直刀相结合,提高了碎土、碎秸秆和把秸秆分到两边的性能;第三是深松铲位于旋耕刀旋转半径内,施肥管又紧靠深松铲,旋耕刀能有效防堵;第四是播种管前后两排分布,加大了秸秆通过空间,并且播种管下部向后弯曲,避免了挂草。还可选装圆盘式播种器,通过性能更好。 (三)一次性施肥技术 冬小麦一次性施肥减少了氮素的投入,对减缓氮素淋溶,降低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具有一定的作用,符合国家对药肥双减政策的要求。该技术是将施肥、播种、镇压一次完成,省去了人工施肥和机械耕翻整地及浅耙工序,播种进度可提前1天,大面积播种可提前3~5天,不会因其它原因耽误最佳播种期,为培育冬前壮苗争取了时间。采用长效肥品种可适当节省小麦返青拔节期1次追肥操作,节省劳动力。平均亩节省2~3个用工,亩增收100元以上,操作简便、易于推广。各地要对该技术加大试验示范力度。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是病虫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采用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要注意保护和利用麦田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重点推广黄板诱蚜、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