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布日期:2019-03-11 18:24
作者:胡晓曼 吕晓彤 郑伟
浏览次数: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激活农村各项生产资源要素潜能,积极指导带领村镇,通过学习总结外地市及我市县市区较好村庄的典型经验,努力找到一条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子,持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是组织推动村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引导村集体充分发挥“两委”组织服务职能,对村土地进行连片统一整理,溢出土地,村集体可获得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吸引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到本村流转农户承包地。支持鼓励村“两委”干部主动作为,发挥土地流转的纽带桥梁作用,实现本村农业成方连片、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营与土地整治整理、农田建设相结合,复垦开发整理出的新增耕地指标进行置换,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各县市区明确1-2个镇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点,实施典型引路,探索总结有效的发展模式。以嘉祥县纸坊镇朱街村为例,该村原以开山采石为主,封山禁采后,支部书记朱立秋,流转山地5000亩,成立了嘉祥县九顶山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栽植“春雪桃”、“突围桃”“映霜红”等特色品种,发展生态观光采摘农业,沿嘉山绿道打造了2000米采摘长廊,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年可增加集体收入3万元,带动就业200余人。同时,任城区唐口街道大流店村大力发展草莓经济,村集体将建好的大棚发包给农户发展草莓种植产业,村里收取一定租金由农户自主管理,每年每亩地纯利润在2-3万元左右。53个草莓大棚全部承包到户,村集体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万元。村集体还注册了济宁市驿路水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雇佣有种植草莓经验的农户为租大棚的农户提供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统一包装的服务,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实现了“双利润双循环”。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引导村组织大力培育发展“名优特稀新”经济作物,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示范村镇,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养示范基地,推进优势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以镇村为单位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拓展集体服务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立足乡村特点、优势、资源及特色产业,鼓励村集体依托农业产业、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等资源优势,领办或与其他主体联合创办乡村旅游公司或合作社,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家乐、农耕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旅游项目,拓宽集体增收渠道。稳步发展体验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光伏农业等新业态,鼓励村集体依托传统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农创产品等,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当地特色种养殖、加工和包装、仓储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以邹城市白塔寺村为例,该村以“土地入股、年底保底分红”的模式发展集体苹果产业,成立了山东白塔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中46%的利润直接分配给股民,54%的利润属合作社集体所有,合作社成员享受每年每亩不少于1000元的保底分红,该村已发展有机苹果500余亩,果园采用生产机械化、肥水一体化的现代化种植模式,计划发展果园面积1000亩。

三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市县镇三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三级联创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创建。县市区积极外出学习“潍坊庵上湖”“沂南朱家村”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壮大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持村集体通过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经营主体联合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农机服务、节水灌溉、农药喷洒、技术指导、农产品销售、市场信息互联共享等服务并从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等模式,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储藏保鲜、物流运输等经营性项目,增加集体收入。鼓励村集体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牵头组建劳务合作社,通过承接劳务输出、环卫保洁、物业管理、社区服务、村级公路养护、绿化管护、家政服务、企业后勤保障等业务,获取服务性收入。以泗水县圣水峪镇椿树沟村为例,该村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产业,推行“支部+协会+养殖户”模式,建立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提出了“人均一头牛”的口号,积极号召村民以奶牛托养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提高经济收入。目前合作社奶牛存栏量达到620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6000余元。

四是盘活资产发展物业经济。发展物业租赁经济,盘活村集体闲置的办公用房、厂房、学校用房、仓库、大型农机具等设施设备,通过自主经营、出租、投资入股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近年来,嘉祥探索了扶贫车间模式,探索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领域拓展。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异地置业,通过在开发区、商业区、工业园区等区位好、产业集聚度高的区域,购买或共建商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写字楼和公寓等物业资产,获得稳定收益。鼓励扶贫重点村或资源匮乏、基础较差的薄弱村,利用扶贫资金、闲置土地等与经济强村共建标准厂房、扶贫车间等方式,获得投资收益。以邹城市北宿镇北沙村为例,依托本村区位优势,多方筹措资金投资建设了占地3亩的小型产业园区,建设面积1800平方米的厂房对外租赁,通过这一项每年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同时,整理出村委会东边闲置院落、未利用集体土地对外出租用于超市经营、仓库租赁等,每年给村集体增收3万元。

下一步,济宁市将采取组织、农业农村、畜牧等多部门联合的方式,在全市挂牌设立50个市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现场示范基地,通过现场教学、实地考察等方式,加强对村组织带头人等群体的培训,增强致富带富意识和能力,持续壮大农民财产性收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