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效做法

发布日期:2019-07-23 17:19
浏览次数:

探索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有效做法

 

    【内容摘要】济宁作为农业大市,近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主要做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示范引领,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二是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三是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营造生态宜居良好环境;四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乡村文化振兴主旋律;五是鼓励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增强乡村发展“造血”功能;六是选好用好各类“能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济宁市现有耕地面积905万亩,农村人口350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淡水湖渔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十分巨大。近年来,济宁市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现将具有一定推广价值的有效做法总结提炼如下: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示范引领,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必须一手抓顶层设计,让大家知道怎么做、做什么,一手抓示范引领,让大家学着做、比着做。济宁市按照中央和省乡村振兴有关会议精神和文件要求,在这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一是强化领导、专班推进、加强督导。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制定了《济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意见》和五大振兴专项《工作方案》,全面建立乡村振兴规划框架、推进机制、示范体系。成立乡村产业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五个工作专班,建立健全例会制度,定期开展观摩活动。研究出台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意见,突出对镇村示范项目、县域主导农业产业培育、环境整治等硬性任务的督查考核,并把督考结果作为资金奖补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在201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中,济宁荣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单项奖。二是启动实施乡村振兴“2322”示范工程。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济宁确定在全市实施两带(泗河生态带、运河文化带)、三区(尼山圣水峪片区、微山岛片区、黄河滩区)、20个示范镇、200个示范村的“2322”工程,集中打造串点成线、以点带面“五大振兴”融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19年市财政列支资金3.5亿元,并将在此基础上连续三年持续加大资金扶持,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和引导作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2322”示范工程。其中生态农旅结合的典型——梁山县大路口乡贾堌堆村,利用村内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荒地治理利用的典型——兖州区牛楼社区牛楼村,牵头附近村利用泗河河滩荒废闲置土地资源,建设以赏花游玩、休闲为一体的花海彩田乡村旅游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二、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道路,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

济宁市把农业“新六产”作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把食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作为融合的重点产业,把创业创新作为融合的强大动能,超前谋划、精心实施、稳步有序推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快打造农村多业态多模式发展格局。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逐渐形成了循环型、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园区型等新业态。初步形成了菱花集团、忠诚农业等循环型模式;绿源食品、阳光农科等终端型模式;尼山中华蜜蜂观光园、绿鑫春生态园、仙河花海等体验型模式;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鱼台山东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园区型模式。二是不断壮大产业发展带动主体。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联盟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业合作社14727家、家庭农场2927家,评定市级以上示范社(场)753家,农机植保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等生产托管服务组织1718个,职业农民队伍达到11000人。在省内率先开展农业“新六产”试点示范工作,择优确定了曲阜儒乡慢境农文旅综合体、邹城绿鑫春农旅融合项目、梁山华大基因黄河滩区田园综合体等32个农业“新六产”示范创建项目,评选了22处市级示范主体并给予政策扶持,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聚集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依托各县市区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产业联盟及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并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共赢,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形成了兖州粮油加工、金乡大蒜、泗水甘薯、邹城食用菌、鱼台绿色稻米、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大豆种业等一批农业产业集群,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

三、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营造生态宜居良好环境

济宁市从2012年起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6年山东省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现场会在济宁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高度肯定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绩。一是以政策规划引领发展。研究出台了《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等政策指导性文件,为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遵循。二是以示范创建推动发展。出台《济宁市省级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要求各县市区编制建设管理方案,明确设计、招标、监理等方面的主体和方式,确保项目管理规范。每个示范村市级财政补贴50万元,县级财政补贴50万元。目前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达到200个,集中连片、亮点突出的片区达到36个,形成平原风光、滨河生态、滨湖水乡、丘陵风貌、山区景观5条具有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示范带。三是以设施建设促进基础发展。财政投入11.8亿元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整治镇村环境卫生,硬化农村道路累计达4万公里、实现户户通,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9%,村庄林木绿化率32.2%。四是以环境改善推进生态发展。引入市场化保洁公司开展农村垃圾处理,积极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城乡环卫一体化市场化运行覆盖率达到100%。共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17.2万户,连续三年超额完成省定改厕任务,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其中邹城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已建成23座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理站;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以村庄周边、房前屋后的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

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唱响乡村文化振兴主旋律

济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 2013年视察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孔子故里建成首善之区”的殷切嘱托,深入挖掘儒家文化特色资源优势,通过以文化人、道德滋养,走出了一条乡村文化振兴好路子。一是全力抓好儒学普及推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推广工作,开展了首批“儒学民间传承奖”评选、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基地评选,建成乡村儒学讲堂2649个,评选乡村儒学讲师270名,组织编写了乡村儒学读本,累计开展儒学活动22000余场,服务群众180余万人次。二是精心培育儒韵民风。深入开展“乡村儒学讲堂”活动,引导和鼓励镇村“四德榜”模范人物、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等加入儒学讲师队伍,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感化群众。三是大力推动乡村善治。将儒家文化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在镇村精心组织开展“舞前一堂课”等活动,通过播放国学教育视频、儒学讲师授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农村群众尊老敬贤、和睦乡邻、与人为善。其中曲阜作为山东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之一,在全省率先启动以“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民、新生活”为主题的文明实践活动,完成43个村级实践站建设,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100余场次,“流动党校+”、“母子传承国学”、“睦邻劝和”等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及活动开展情况,被中央、省各级新闻媒体给予了大量宣传报道。

五、鼓励工商资本投向乡村,增强乡村发展“造血”功能

济宁市把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招引落地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附加值高的农业大企业大项目。2018年12月,济宁市在杭州召开乡村振兴暨田园综合体专题招商推介会,与阿里巴巴、聚光等重量级浙商洽谈,会上成功签约16个项目、236亿元。二是鼓励和引导本地有社会责任感、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利用农村资源,推动农村股份合作开发,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山东银府生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慧娟响应政府号召下乡创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宅基地入股”等多种经营模式,打造海棠小镇和孔孟研学体验基地项目,吸引游客30多万人次,各项总营收近亿元,带动周边农户3万多人、8000多户发家致富,本人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十佳苗木经纪人”“山东省三八红旗手”。三是鼓励和引导市民长期租用农村空闲农房和农地资源,下乡过田园生活,并带去城市文明,为农民增加收入。泗水“等闲谷艺术粮仓”创始人田彬,在农村租用了一座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老粮库,通过差异化设计和改造,打造成为全国第三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吸引了周边地区游客慕名前来观光体验。

六、选好用好各类“能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农村外出创业经商人员、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退休干部职工多是各方面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大多见多识广、思想开放,有经济头脑、综合素质能力较高,在取得个人成就后,有帮助村庄改变落后面貌、实现富村强民的强烈愿望。济宁市因循遵势,下大力气挖掘能人资源,通过“内挖”、“外引”,建立现有村庄人才库、在外优秀党员人才库,制定人才“回引”计划,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千方百计物色、培养、推选各类乡村能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组织上选好 “领头雁”、配强带头人。济宁高新区王因街道后岗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武,2002年创业成立山东大成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村里的“能人”。2008年,他在乡镇党委的动员下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经过几年的努力,把村里原来的毛坯房变成了现在的二层小康楼,建成了群众说事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村民族文化展览馆、老年公寓,一个崭新的“后岗村田园耕读体验小镇” 正在打造之中。二是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等“领军人才”,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用好当地资源,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兖州新嘉驿文化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鲁泰,先后任职大学和政府部门,辞职返乡创业,联合兖州区新驿镇党委政府和大学母校建立校地校企合作,打造“新嘉驿梦想小镇”乡村振兴三产融合镇域项目,带动实施区域内26个村庄近2万村民直接或间接收益,被评为省“新时代山东向上向善好青年”。鱼台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小刚毕业后放弃大城市优越条件,选择回家乡鱼台创业,用电商把家乡的农特产卖到了全国,带动了家乡及周边乡村的发展,使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致富路,被评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