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优势山区县向乡村全面振兴迈进​——济宁市泗水县探索山区乡村振兴实践

发布日期:2022-01-12 18:00
作者:张贺
浏览次数:


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位于泗水县西南部,主要在圣水峪镇、济河街道辖区,规划面积7.9万亩,涉及18个村庄。近年来,泗水县持续推动示范区“三生三美”融合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初步探索出了具有山区特色的乡村振兴“泗水模式”。

一、坚持因地制宜,明晰发展思路。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结合济宁泗河堤顶路的全线贯通及全市启动实施“泗河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重大机遇,集中资源进行突破,明确泗水大力实施“食品加工集聚区、甘薯产业引领区、生态林果产业区、山水林田湖康养区、返乡创业人才集聚区、乡村研学游体验区、儒家文化传承区”7大功能定位,重点打造省级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和省级圣水峪田园综合体等重大项目。2020年,泗水县围绕乡村振兴重点实施了17个产业项目、总投资8.6亿元。2019年,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被纳入省政府联系点,龙湾湖示范区已形成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商贸物流、新型服务等多业态、可持续发展格局。

二、坚持生态优先,培育特色产业。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重要突破口,围绕“特”字做文章,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龙湾湖示范区,基于各村资源禀赋,确定了南北两大核心区。北部核心区有山有水、环境优美,以等闲谷艺术粮仓、文创产业一条街为基础,主要布局乡村艺术创意、乡村研学体验、儒家文化传承等业态,去年龙湾湖示范片区旅游接待超过30万人次,创收1200余万元;南部核心区土地集中连片,重点布局了甘薯科技展示研发、中草药花卉种植加工等业态。南北两个核心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稳定增收,以示范片区内的东仲都村为例,通过阅湖尚儒文创一条街项目建设,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5万元达到2020年15万元,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村民平均月工资2500元以上。基于山区土壤、水源条件,大力发展甘薯产业,出台了《泗水县支持甘薯产业集群建设的若干措施》,打造“一县一业”特色农产品发展新模式,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成立了山东省甘薯产业技术研究院,2020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37.5万吨,总产值18亿元,年综合加工能力超过64万吨,“泗水地瓜”入选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2年成功举办了全国甘薯产业发展大会,持续扩大了“泗水地瓜”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坚持精准作为,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从谋划乡村振兴开始,始终坚持“政府投资作基础、社会资本市场化运营”的思路。在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方面,政府主要负责做好规划、政策支持,重点投资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其余通过引入企业、金融等社会资本完成;运营方面,政府主要负责做好监管,文创街商铺、精品民宿等由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各司其职、运营良好。近年来,泗水先后出台了《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富民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培育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强化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保障,提升了工商资本投向乡村的吸引力。2019年-2020年,泗水县统筹安排涉农资金1.32亿,2020年争取专项债券1.37亿元用于示范区建设。选派泗水农商行、农业银行等业务骨干担任圣水峪镇金融顾问,开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整村授信”活动,全镇整村授信25户、480万元,发放“鲁担惠农贷”485万元。

四、坚持人才兴农,抓住振兴关键。充分利用泗水是劳务输出大县优势,从2017年启动实施“泗郎回乡”工程,建平台、给政策、优环境,在上海、济南、青岛等建立返乡创业服务站,在县内建了9个创业园区,兑现各类扶持资金2700多万元,形成了人才回乡创业“归雁效应”。3年来,泗水县外出经商成功人士人才库入库人数6000余人,全县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累计3千余人、创办返乡创业项目1千余个,带动就业1万余人。2020年全省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推进暨“乡村振兴合伙人”现场会在泗水成功召开,通过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搭建“政府+平台+乡村+合伙人”建设与运营平台,实行项目平台化建设与运营机制,实现孵化主体与衍生项目的分离,成功吸引了各类人才与资金,招募成长合伙人33人、基础合伙人107人,合作项目30个,投资2.5亿元,和“泗郎回乡”实现了良性互补、相互促进,建设了龙湾书房、鲁班记忆木工房、陶艺工坊、龙湾学舍、室外拓展等项目,不仅解决了“人”的问题,还解决了“钱”的问题,《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泗水县经验做法。

五、坚持以人为本,激活内生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突出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一是构建农企共盈利益联结机制。推进土地依法流转、托管,促进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带动群众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收益,现代农业(甘薯)产业园已流转土地3500亩,村民每亩每年获得流转收入800元以上。推进农户以空闲宅基地、房产出租、入股参与项目合作,为项目方提供建设用地保障的同时,增加了农户租金、股金分红等财产性收入,让“死资产”变成“现金流”。发展订单农业,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形成稳定购销关系,确保群众“旱涝保收”。通过产业项目实施,为驻地村民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增加群众务工收入,参与示范区设施建设、园艺种植、民宿服务、卫生保洁等工作,本地村民每天收入达100元,同时解决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无人照料问题。二是推行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实施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变“股权”,形成“支部领办+土地入股+整建制托管+保底分红”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营模式,释放土地资源活力,增加村集体和农民两个收入。2020年,全县村级党组织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达到39家。三是创新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新途径。对全县集体农转用、低效闲置等地块进行排查摸底,建立了闲置建设用地台账,按照统一公开挂牌、市场化出让和商业化运作的模式,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挂牌出让。今年4月,圣水峪镇毛沃村一处9.4亩闲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竞拍736万元,竞拍所得一半资金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成为济宁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首次入市案例,为有效破解项目建设用地供应紧张、集体土地盘活困难、农户增收渠道狭窄等多方问题提供了“泗水经验”。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