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济宁市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展播(八)邹城市构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体系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2-12-19 12:55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2020年6月邹城被批准建设山东省第一批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以来,先后制定农村集体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9个产权交易管理办法,逐步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产权抵(质)押登记、集体资产处置、产权金融创新服务、集体资产股权管理五大平台。2020年12月,率先颁布济宁市首批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书,为农村改革试验区开拓投融资渠道、创新农业设施登记抵押担保融资方式提供了试验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是突出统筹性,协同推进改革试验区建设。成立了邹城市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先后30多次深入镇、村、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调研。制定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抵押登记实施细则》《关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加快“按揭农业”试点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设计了《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证书》。制定了农村集体股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9个交易管理办法和12项地方标准,出台了各项权能质押登记实施细则。

二是突出公益性,政府主导搭建产权交易平台。2015年1月在邹城成立了县级企业化运作的综合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以下称“农交中心”)。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支持“农交中心”开展各项工作,每年将购买服务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农民在享受高水平服务的同时,不花费一分钱。

三是突出金融性,让农村“沉睡资产”活起来。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农村综合产权信息数据库,创新搭建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抵(质)押登记、资产处置、股权管理以及金融创新服务五大平台,设立了六大功能模块,将全市87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信息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率先创设股权质押服务平台,积极开发农村集体股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所有权等全新金融信贷品种质押(按揭)贷款,贷款人授信期内随用随取,不用时不计利息。

四是突出服务性,跟踪对接全力靠上服务。坚持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保证改革试点的协同性、一致性。群众凭一张身份证、一张股权证即可办理贷款,手续齐全当日即可放款,质押贷款授信期限最长3年,额度最高30万元,拓宽了农民融资渠道。在16个镇街服务大厅设立了交易窗口,在工作需要时,提供上门服务,指导合同签订。设立农村产权交易村级服务站,负责提供农村产权交易基础信息,打通了农村产权交易的“最后一公里”。

三、成效经验

(一)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品种的全覆盖。突破了产权交易品种壁垒,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信息数据库,交易品种涵盖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林权、水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农业生产设施设备所有权等20多项权能,服务内容进一步拓展。

(二)确保了农村集体“三资”的数字化管理。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市所有村居实行了资金、资产、资源、账务、档案、公章管理“六规范”,做到帐实相符、帐帐相符、帐证相符,进一步理清了村级集体有价值资产权属,实现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互联网+会计工厂”两大农村管理服务平台数据互通,促进了全市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数字化管理。

(三)做到了与金融机构的无缝对接。联合省农担公司在农交中心设立办事处,建立了农业保险管理信息平台、资产处置平台、农村中介服务平台,提高了农村产权抵(质)押融资链条的稳固性、持续性。

(四)形成了由点及面稳步推进的试点思路。在开展试点任务过程中,为稳慎起见,在掌握政策方针、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先期挑选适合的镇村进行先行试点,及时找出解决对策,总结经验,再加以推广,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确保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实施。

(五)成为了助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秉持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率、减轻农民负担、切实助民增收原则,不断拓宽农业融资路径、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如济宁九五农业公司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地上附着物抵押,贷款6400万元;大生态农业公司、世纪智慧农业公司利用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分别获得贷款450万元、490万元,有效破解了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无抵押物、融资难等问题,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