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通知
济农字〔2022〕10号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2-10 16:32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农村主管部门:

春季是小麦建立合理群体、培育健壮个体的关键时期,加强春季田间管理是抓好小麦生产、夺取夏粮丰收、稳定粮食产能的重要生产环节。今年小麦苗情复杂多样,田间管理难度加大,为切实做好全市小麦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此件主动公开)



济宁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1月29日


附件


2022年全市小麦田间管理技术意见



当前小麦生产管理任务艰巨,苗情转换升级形势紧迫,病虫草害防控压力大,干旱、“倒春寒”发生风险高,春管和防灾减灾任务繁重。针对今春气象条件和小麦苗情长势,应坚持“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控结合、以促为主,防控病虫、防灾减灾”的技术路线,以生育进程为主线,以苗情墒情为依据,以加强晚播弱苗管理为重点,落实轻压保墒促返青、划锄增温促生长、肥水运筹促转化等“三促”,及防“倒春寒”、防春旱、防倒伏、防病虫草害等“四防”关键技术,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再夺夏粮丰收。

今年我市小麦早春总体群体较常年偏少,个体偏弱,二三类苗面积增加,田间带绿越冬,底墒充足,表墒适宜,越冬状况普遍良好。受小麦播期推迟影响,冬前化学除草面积少于常年,早春除草任务较重。综合以上特点,春季麦田管理要以“增温提墒、促弱转壮、保蘖成穗、培育合理群体”为主攻方向,坚持一个“早”字,早发动、早下地、早管理,增加春季分蘖、弥补冬前不足;抓好一个“促”字,肥水适期早施,促苗情转化升级,促进分蘖成穗和穗分化,攻穗数、保粒数、增粒重;强化一个“防”字,重点抓好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做好防灾减灾,为今年小麦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返青起身期管理(2月上旬~3月上旬)

返青起身期是晚播弱苗促弱转壮的关键时期,也是各类麦田奠定穗数的关键时期。返青后,各类麦田都应及早划锄,踏实土壤、破除板结,增温保墒、促苗早发。特别对整地质量较差、坷垃较多、土壤塇松麦田,在早春回暖、地表坷垃解冻变酥、麦苗解冻变软后及早进行镇压,先压后锄,破除坷垃,弥合裂隙,沉实土壤,促进根土密接,促根生长。

(一)二、三类苗管理。对播种较晚或越冬苗量低于45万的麦田,重点是促弱转壮,促根增蘖,提高成穗率,增加亩穗数。要及早划锄镇压,破除表土板结,增温调气保墒,促根促苗早发快长。一般在早春表层土化冻2厘米时开始划锄,要积极动员群众,拔节前务必划锄1~2遍,增温促早发,划锄要由浅及深,防止压苗。对冬前已施足底肥地块,只要早春墒情适宜,不宜过早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延缓麦苗返青生长,可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溶肥料等;冬前未施底肥或施肥不足地块可在早春土壤返浆阶段趁墒亩耠施尿素15~20公斤,促进春季分蘖,增加群体。“土里捂”或“一根针”麦田,表土板结会影响出苗生长,要适当浅锄轻划以破除板结,有喷灌条件的可小量喷水,润湿土面,促苗出土,促进生长,切忌大水漫灌,以免降温、淤苗,有条件的地块建议采取“水肥结合”方式适量追肥。对播量偏大、基本苗超过45万的晚播地块,尤其是独杆栽培的晚播小麦,要以主茎成穗为主攻方向,要控制肥水抑制无效分蘖,促主茎成大穗。

(二)一类苗及旺长苗管理。重点是控旺转壮,促蘖成穗,要以控为主,适时镇压,在返青期每隔 7~10天镇压一次,根据苗情镇压1~2次,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倒伏。镇压时要注意沿着相同方向进行,一般不需浇水施肥。

(三)病虫草害防治。重点抓好化学除草和小麦茎基腐病等病虫害的防治。

1.化学除草。春季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是小麦返青期,要抢抓有利时机及早开展化学除草。因早春气温波动较大,低温易造成药害,喷药时要注意避开低温天气,喷药前后3天内日平均气温要在6℃以上,日低温不能低于0℃,白天喷药时气温要高于10℃。要根据麦田杂草群落结构,分类科学选择防控药剂。阔叶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用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药剂;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用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精噁唑禾草灵、炔草酯等药剂;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合发生麦田,可选用以上药剂的混合制剂。要严格按照农药标签上的推荐剂量和方法喷施除草剂,避免随意加大剂量造成小麦及后茬作物药害,禁止使用长残效除草剂(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药剂)。整建制麦田建议主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新型施药机械,进行专业化统防统治,以实现农药减量控害、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目的。

2.病害及地下害虫防治。早春是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的侵染高峰期,也是麦蜘蛛的危害盛期。要抓住返青起身期关键时期,科学组配对路杀虫剂、杀菌剂,一次施药兼治多种病虫。防治茎基腐病、纹枯病、根腐病,可选用丙环•嘧菌酯悬乳剂、氰烯•戊唑醇悬浮剂、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等兑水淋喷防治,并适当加大用水量,重点喷施小麦茎基部,间隔10~15天再喷一次。防治麦蜘蛛,可亩用5%阿维菌素悬浮剂4~8克,或4%联苯菊酯微乳剂30~50毫升。返青后主要有蛴螬、金针虫地下害虫为害,死苗率达5~10%时,可结合划锄用辛硫磷颗粒剂加细土(1:200)配成毒土撒施,先撒施后锄地防效更好。对于二、三类苗,喷施农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促根壮蘖,提高分蘖成穗率。

二、起身拔节期管理(3月上旬~4月上旬)

起身拔节期是小麦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换期,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之一,此期抓好水肥运筹对巩固分蘖成穗、促进小穗分化成大穗极为关键。对底肥施磷不足或缺磷田块要注意补磷,追施氮磷复合肥;底肥施钾不足的,可在返青或拔节期适当追施氮钾复合肥。

(一)二、三类苗管理。重点是促进分蘖成穗,提高亩穗数。在返青期没有浇水追肥的地块,应抓紧结合浇水进行追肥,一般亩均施尿素10~15公斤;已在返青期浇水追肥但仍显缺肥症状的地块,应在拔节期再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

(二)一类苗、旺长苗管理。重点是因苗制宜、合理运筹肥水。地力水平较高的一类麦田,在拔节中后期追肥浇水;地力水平一般的一类麦田,在拔节初期追肥浇水。一般结合浇水亩追尿素15公斤左右。对旺长麦田,可在3月上旬喷施麦巨金等控旺药剂,并将追肥时期推迟至拔节后期(一般亩追尿素15公斤),预防后期倒伏。

(三)病虫害防治。重点是密切监测条锈病、稻茬麦白粉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时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对条锈病,坚持“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封锁防治;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应立即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选用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吡唑醚菌酯等药剂进行防治,同时兼治白粉病。

(四)“倒春寒”灾害应对措施。冻害(“倒春寒”)是我市早春常发灾害,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主动做好预案。以水调温,预防冻害。对土壤塇松麦田,要及早镇压;对旺长麦田,要深耘、镇压相结合或喷施化学调节剂控旺促壮,增强抗逆能力。预防早春冻害宜在降温前3~4天浇水,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轻降温对麦田的影响。对已经发生冻害的麦田,一是要抓紧追施速效化肥提苗促苗,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二是要在冻害稳定后及时适量浇水,促进分蘖成穗,增加有效分蘖数,弥补主茎损失;三是要及时喷施芸苔素内脂、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中小分蘖的迅速生长和潜伏芽的快发,促进小蘖赶大蘖、大蘖稳成穗,尽可能减轻灾害损失。拔节期及以后发生冻害的麦田,一般不提倡再追施速效氮肥促分蘖。

三、抽穗扬花期管理(4月中旬~5月上旬)

抽穗扬花期是减少小穗退化、增加穗粒数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保穗大、粒多。

(一)因地因墒,浇水防旱。小麦抽穗扬花阶段需水量较大,干旱会显著影响穗粒数。对土壤墒情较差的麦田,应及时浇好抽穗扬花水。对前期已浇好孕穗水、土壤墒情适宜的麦田,则不浇扬花水。

(二)分苗分类,酌情追肥。对生育后期不脱肥的大部分麦田,不必追施氮肥。对地力较差、前期施肥不足、抽穗前后有发黄脱肥趋向的麦田,可结合浇抽穗扬花水追施少量氮肥(一般亩施尿素5~8公斤),延长绿叶期,增加粒重。

(三)“一喷三防”,防控病虫。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对赤霉病,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阴雨或结露、多雾天气,应立即喷施己唑醇、戊唑醇、氰烯菌酯、咪鲜胺等药剂预防;若气候条件适宜于赤霉病发生,应隔5~7天再喷药1次。对白粉病、叶锈病,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或叶锈病病叶率达5%时,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若施药6个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喷。对麦蚜,当百株蚜量达500头以上时,可选用噻虫•高氯氟、吡虫啉、高氯•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噻虫嗪等药剂进行防治。这个时期要注重开展“一喷三防”,通过一次性叶面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混配液,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的目的。

四、灌浆成熟期管理(5月中旬~6月中旬)

灌浆期是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提高灌浆质量,争取较高粒重,夺取丰产丰收。

(一)肥水管理。对未浇扬花水和墒情不足的中高产地块,要适时补浇好灌浆水;对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中低产地块,可通过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溶液补施肥料。浇水时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不要在风雨天气前浇水,以防小麦倒伏;提倡适度干旱以提高成熟期小麦籽粒质量,严禁大水漫灌。在小麦收获前半月内不再浇水。

(二)应对干热风。干热风在我市一般多发,可在灌浆初期或中期结合“一喷三防”病虫防控的措施预防,或通过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等溶液及硼、锌等微量元素肥料,增强叶片功能,延长灌浆期,防止早衰、增加粒重。

(三)应对倒伏。小麦生长后期如遭遇大风降雨天气,可能出现倒伏。此时,小麦植株具有自动调节功能,倒伏后应顺其自然、不扶不绑,可轻轻敲掉小麦植株上的水分,待叶片和穗轴自然翘起。同时,可喷施三唑类杀菌剂,预防白粉病等次生灾害发生。

(四)适时收获,颗粒归仓。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备好收割机,适时收获,避免淋雨,预防穗发芽或霉变,以免影响小麦品质和制种田的种子发芽率。若天气情况不好,有晾晒条件或烘干条件的可抢时收获。



济农字〔2022〕10号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doc
         济农字〔2022〕10号  关于印发2022年全市小麦春季管理技术意见的通知.pdf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