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3-05-31 11:35
浏览次数:
根据全省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有关精神,今年全市玉米生产要着力抓好关键技术的落实,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机等要素融合,将示范田产量转化为大田产量,实现全市均衡增产,特制定技术意见如下。 一、精心备播,夯实播种基础 玉米对光热资源需求多,适播期较短,高质量播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基础。要精心备播,提前做好水源、种子、化肥、农药和农机等物资准备,并提前开展农机调度、机械调试和农机手培训等工作。 (一)科学选用高产品种。应综合土壤肥力、光温资源、耕作习惯、灌溉条件等因素,科学选择品种。小面积高产攻关田可选用登海605、农大372、MY73、NK815等高产潜力大的品种;大面积示范田可采用登海605、农大372、郑单958 等年际间高产稳产、耐密抗倒、适应性广的品种;普通农田可种植耐密植抗倒、高产稳产、宜机收的登海605、郑单958、青农11、天泰33 号、迪卡517、鲁单9088、鲁单510 等品种。青贮玉米可种植饲玉2号、登海605、德单5号等生物产量高的品种;鲜食玉米可种植青农206、西星五彩鲜糯、济糯33等口感、色彩、品相好的品种;籽粒机收可种植鲁单2016、宇玉30、迪卡517、鑫瑞25、金来376、京农科728等生育期适中、籽粒脱水快、穗位整齐、抗倒性强的品种。各地宜集中种植展示当地主推品种和表现较好的新品种并组织观摩,指导农民科学选种。 (二)包衣拌种。适宜单粒精播的种子,应需满足纯度≥98%,种子发芽率≥95%,净度≥98%,含水量≤13%。可用含有噻虫嗪、吡虫啉、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药剂包衣或拌种,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等苗期害虫;用含有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药剂处理种子,防治根腐病、茎基腐病和丝黑穗病等。种子处理应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可提高防病治虫效果。也可选用符合上述药物成分的包衣或拌种种子。 (三)机械选择。玉米适播期短,需要抢时播种。各地要提前开展农机手培训,并将农机调试至最佳状态。有条件的地方,要优先选用具有播量、播深智能控制功能的机型;小麦秸秆粉碎质量差的地区,可选择清茬(或灭茬)玉米精量播种机;在土层板结或带肥量大的地区,可选择深松多层施肥玉米精量播种机,以利于根系下扎。 (四)备足水源。干旱是影响玉米适期播种的最主要因素。各地要提早组织水源,浇好蒙头水、出苗水。同时各地也要提前疏通沟渠,提高干旱或短时强降雨或持续降雨等极端天气下抗旱排涝能力。 二、抢时精播,确保一播全苗 各地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积极发动农户种植玉米,切实做到应播尽播,确保面积稳定。 (一)适期播种。玉米适播期为 6 月上中旬,预计今年墒情较好,各地应积极组织抢播。小麦收获同时切碎秸秆并抛撒均匀,切碎长度≤10 厘米,长度合格率≥95%,抛洒不均匀率≤20%,漏切率≤1.5%,留茬高度≤20 厘米。 (二)合理密植。玉米播深 3~5 厘米,播种密度比预定收获密度增加 10%左右,耐密型玉米一般大田每亩播种 5000 粒左右,示范田 5500 粒左右,攻关田 5800~6000 粒。大穗型品种一般大田每亩播种 4600 粒左右,高产田 5300 粒左右。应做到播深一致、行距一致、覆土一致、镇压一致,防止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 (三)种肥同播。播种机应具备种肥同播功能,施肥量根据地力和产量目标确定,推荐施用配方肥或缓控释肥,控释时间 60~70 天,控氮比 30%左右,可选用 28-6-12、26-8-8或相近配方的肥料。高产地块每亩推荐用量 45~55 公斤,普通地块推荐用量 40~45 公斤。肥料侧深施于种子下方 8~10 厘米,防止烧种和烧苗。有条件的地区提倡推广应用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 三、加强管理,构建高产群体 玉米全生育期内管理重点是加强肥水管理,满足植株正常肥水需求,个体健壮,群体结构合理;绿色防控,科学防治病虫草害,降低因病因虫损失;科学防灾减灾,防范极端天气;加强人工干预,实现高产稳产。 (一)合理水肥。玉米苗期对肥料需求不多,施用缓控释肥的地块和施用种肥的高产地块,在苗期一般不需要施肥,苗期适度干旱可以促进根系下扎,起到蹲苗的作用,形成壮苗,提高抗逆性。苗期对淹水和渍涝比较敏感,若出现积水或渍涝,则应立即排水。 小喇叭口期到大喇叭口期是玉米需肥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至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此期肥水供应不足,容易造成植株细弱,群体整齐度差,生物量不足,导致雌雄穗发育异常或者花期不遇,此期应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土壤相对含水量不低于70%。施用缓控释肥的地块如无缺肥症状可不追肥,墒情较差时应进行灌溉,只施用种肥的地块则应利用水肥一体化补充肥水或借水追肥。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占全生育期需氮量50%左右,机械追肥的应侧深施。 灌浆期高产地块应追施总氮量20%左右,用作花粒肥,土壤相对含水量60%左右,并利用无人机叶面喷施1%~2%的磷酸二氢钾和尿素,防止叶片早衰,延长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形成和转化。 (二)绿色防控。玉米播种后出苗前,土壤墒情较好可用乙草胺、异丙甲草胺、乙·莠悬浮剂等进行封闭除草,若封闭除草失败或未进行,可在玉米3~5叶期,杂草2~4叶期用烟嘧磺隆、苯唑·莠等进行苗后茎叶喷雾除草。烟嘧磺隆除草地块避免使用有机磷农药,以免产生药害,同时注意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确保除草质量并注意用药安全。种子包衣或拌种的地块,苗期一般常规病虫害不会严重发生,但突发、偶发性病虫害无法精准预测,要加强预报预测,一旦发生,要趁早防治,切断传播路径,降低损失。 大喇叭口期至开花授粉期,应实施“一喷多促”,通过组配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进行一次性防治,达到后期减少害虫基数和减轻病害危害程度的目的,确保玉米增产增收。飞防要确保效果,确保药液渗透到群体中下层,各地还要加强对南方锈病、蜗牛等偶发重发病虫害的预报,提前做好预案,一旦发生重点防治。 (三)防灾减灾。玉米生育期内极易遭遇干旱、高温、强降雨、阴雨寡照、强风等气象灾害,也可能偶发渍涝等灾害,气象灾害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均可发生。气象部门预计,今年我国农业气象条件一般到偏差,北方可能出现较重汛情,还可能有北上台风。大喇叭口到抽雄期受旱对产量影响最大,应随水补充速效氮肥,促进植株恢复正常生长;中后期发生强降雨导致田间积水,均应及时排涝,并补充速效氮肥;小喇叭口期植株倒伏的,可恢复正常生长,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期根倒的,应及时扶正并浅培土,花后茎折的,应及时去除,倒伏严重的,应及早收获用作青贮;冰雹造成叶片破碎的,应及时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增强植株抗病虫能力,促进恢复生长;开花期高温热害发生,容易造成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效果,可适当浇水,增加田间湿度,并采用无人机低飞人工辅助授粉,寡照发生时,可喷施叶面肥和寡糖等调节剂,促进有机产物运转;因极端天气导致分蘖的,无需去除;高产田尤其要注意密植群体在7~10片叶片展开时化控促壮防倒伏。 四、适期收获,提高玉米产量 适期收获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玉米成熟的标志是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果穗变黄,苞叶干枯呈黄白色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层,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色泽。普通地块应在10月1日~5日收获,高产地块和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应在10月10日~15日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