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市小麦秋种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3-09-25 16:16
浏览次数:


今年小麦秋种工作要坚持“关键技术关口前移,夯实高产稳产基础”的原则,切实抓好技术措施落实,全力提高整地播种质量,确保实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为全市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 优化品种布局

一是结合本地实际和当地品种试验结果引导农户科学选择良种和乡土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二是根据优质专用小麦和强筋小麦市场需求,合理选择品种和种植面积。要避免选用抗寒能力弱的春性品种和自留种,有条件的地区可支持社会化组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为农民提供统一供种服务。

1.水浇地块:重点选用济麦22、鲁原502、山农28、山农29、菏麦29、太麦198、泰农18、烟农999、良星99、山农32号、济儒麦19、良星66、山农20号、菏麦19、登海202、红地95、烟农1212、山农38、红地95等。

2.旱地麦田:重点选用青麦6号、红地166、红地176、山农40、山农27、青麦7号、鲁麦21号、齐民7号、中信麦78等。

3.稻茬麦田:重点选用济麦22、烟农24、良星99、良星66等耐湿多穗品种。

4.强筋小麦基地:重点选用济麦229、济麦44、济南17、红地95、农大761、泰科麦33、淄麦28、烟农19等强筋品种。

5.特色小麦种植区:推荐种植山农紫麦1号、山农糯麦1号等优质品种。

二、构建健康根部环境

(一)提高整地质量

1.秸秆还田。前茬作物秸秆处理不到位,整地质量不高,极易造成小麦受旱、受冻。使用带前置秸秆粉碎装置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打碎秸秆,秸秆长度不超过5厘米,并均匀抛洒还田。如达不到上述标准,须用甩刀式、直刀式、铡切式等高性能秸秆还田专用机再打1~2遍,确保达标还田。对还田秸秆量较大地块,秸秆还田作业时每亩加施腐熟剂2~4公斤,加速秸秆腐熟分解。秸秆腐熟过程中,需消耗一部分氮素。对于秸秆还田量较大、土壤肥力一般的地块,要在秸秆还田时亩增施纯氮2~3公斤。

2.深耕深松。深耕和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降低耕层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

根据地块大小,选择适宜耕幅的牵引犁、悬挂式翻转深耕犁、悬挂式装配合墒器的翻转深耕犁等进行深翻,耕深不低于25厘米,确保打破犁底层,深埋秸秆、杂草和病虫残体。所有地区3年至少深翻一遍;有条件的地区,每年深翻一遍。未深翻地块至少旋耕2遍,耕深不低于15厘米。

耕翻后,要使用动力驱动耙或旋耕机及时耙平,耕翻与耙平间隔的时间越短越好,以最大限度减少跑墒。连年旋耕易造成麦田土壤疏松、透风跑墒,要坚持小麦旋耕后、播前进行机械加重镇压技术,实现“耙平压实、平整地面、紧实土壤、压碎土块”,使耕层紧密、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根系生长和下扎,提高小麦抗旱能力。示范推广集深松、旋耕、施肥、播种、镇压于一体的深松整地播种一体机,以减少耕作次数,节本增效。

秸秆还田量比较少的地块,尤其是连续3年以上免耕播种地块可深松作业,深度35厘米;但不能翻埋肥料、杂草、秸秆,也不利于减少病虫害。

(二)构建健康根系

土壤处理和种子包衣可有效降低苗期根茎部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发生率,重点防治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和苗期地下害虫危害。地下害虫密度大的地块可进行土壤处理,整地时每亩用0.08%噻虫嗪颗粒剂 40~50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拌细沙土20~30公斤或48%毒死蜱乳油0.5~1千克兑水稀释后拌细沙土50千克,结合底肥撒垡头,然后耕耙入土。种子处理时百公斤种子可用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300毫升或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00毫升或48%苯甲·吡虫啉悬浮种衣剂400毫升进行包衣。

(三)促进根部营养高效利用

秸秆是培土增肥的有效措施之一,各地要在推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理化性状,大力提高水肥供养能力。一般高产田亩施有机肥2500~3000公斤,中低产田亩施有机肥3000~4000公斤;要科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施肥深度大于10cm),坚决杜绝地表撒施,以最大程度实现节肥提质增效。

不同地力水平的NPK推荐用量为:

1.亩产300~400公斤的低产田,亩施纯氮(N)10公斤,磷(P2O5)5公斤,钾(K2O)4公斤;肥料可以全部底施,或氮肥80%底施,20%起身期追肥。

2.亩产400~500公斤中产田,亩施纯氮(N)12公斤,磷(P2O5)6公斤,钾(K2O)5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60%底施,40%起身期追肥。

3.亩产500~600公斤高产田,亩施纯氮(N)12~15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5~6公斤;磷钾肥底施,氮肥50%底施,50%拔节期追肥。

4.亩产600公斤以上超高产田,亩施纯氮(N)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5~7公斤;磷肥底施,氮、钾肥50%~40%底施,50%~60%拔节期追肥。

5.基肥要有针对性增施锌、硼、锰等微量元素肥料,在缺锌或缺锰地块可基施硫酸锌或硫酸锰1~2公斤/亩,缺硼地块可基施硼砂0.5~1公斤/亩。

三、提高播种质量

坚持“适期、适墒、适量、适深”播种原则,实现一播全苗,苗匀苗壮,培育冬前壮苗。

1.适期播种。小麦早播晚播都不利于培育冬前壮苗,不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受气候变暖的影响,要推广适期延播技术,即“在10月10日开耧,10月15日前后形成播种大溜,10月20日(霜降前)结束早中茬”。稻茬麦田,带稻撒播地块撒播时间为“10月5日开始,10月10日形成大溜,10月15日结束”。

2.适墒播种。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提倡节约型造墒播种,尽量减少灌水量;若墒情不足要“浅播压水”,播深2~3cm,播后2~3天浇“蒙头水”。浅旋耕播种地块,在墒情适宜时尽早旋耕播种。旱地麦田和收稻前后雨多地湿的稻茬麦田,“以墒情定播期、以播期定播量”。

3.适量播种。在适期播种的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3~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2万;一般地块基本苗不宜超过45万,稻茬麦地块不宜超过60万。

播后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对有缺苗断垄地块,要尽早进行补种,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浇“跟种水”。

4.适深播种。重点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技术,苗带宽度7~10厘米,行距22~25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切忌过深过浅。播种机行进速度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

5.提高地头播种质量。针对牵引动力机械调头造成的地头播种质量差等问题,采用垂直播种法,在地头按照田间播种行相垂直的方向进行播种,做到不漏播、不重播,避免出现缺苗断垄和疙瘩苗。

6.播前播后镇压。播前播后镇压是确保苗齐苗匀苗壮的关键措施。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秸秆还田地块,要在小麦播种后采用机械镇压器再镇压1~2遍,提高镇压效果。积极推广应用立旋整地双镇压高性能播种机,实现一次作业完成破碎坷垃、平整地面、播前镇压、精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多道工序。

四、示范推广新技术

1.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重点是病虫害预测预报,把握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采用农业防治、生态控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配绿色环保型农药,应用新型施药机械组建植保专业服务队,加大统防统治工作力度。要注意保护和利用麦田害虫的各种天敌,发挥天敌自然控害作用,重点推广黄板诱蚜、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

推荐微喷灌和滴管模式,各地要根据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加强土壤墒情监测,掌握灌水频率和肥料用量,形成较成熟的技术模式。

3.减垄增地技术

通过播前整地,小畦变大畦,增加畦面宽度,减少畦垄(埂),扩大有效种植面积,提高小麦产量;适合有水浇条件的小麦玉米周年轮作地区,尤其是沿黄灌区、土壤盐分含量较高地区。推荐两种种植规格。第一种:畦宽2.4米,其中畦面宽2.0~2.1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8~9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4行玉米,行距0.6米。第二种:畦宽3.0米,其中畦面宽2.6~2.7米,垄(埂)宽0.3~0.4米,畦内播种10~12行小麦,行距0.22~0.28米。下茬在畦内种5行玉米,行距0.6米。要确保有良好的灌溉条件,避免因畦面扩大造成灌溉困难。种植规格调整后,应重新计算小麦适宜播量,并对相应农机具进行调整。

4.小麦缓控释肥技术

各地可根据“省小麦基肥区域大配方和施肥建议”和生产实际情况,小面积示范小麦缓控释肥技术,选择配方相近、释放期120天左右的产品,用量较配方肥调减10%左右;或采用缓释肥料与速效肥料(尿素或复合肥)配合施用,以降低肥料成本。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