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高产大豆 “中黄 219” 赋能单产提升 引领黄淮海大豆产业升级
发布日期:2025-10-07 09:12
浏览次数:
9月29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作科所”)联合济宁市农业农村局、山东恒晟种业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中黄 219”及配套技术促单产提升现场会在山东省嘉祥县举行。 在嘉祥县郭庄村千亩“中黄 219”示范方现场,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该品种的田间表现:株型紧凑挺拔,豆荚密集饱满,在秋风中展现出旺盛的生机。同时,免耕覆秸精播技术的应用成效也让在场代表赞不绝口——秸秆均匀覆盖田间,既保持了土壤墒情,又为大豆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 “中黄 219”是作科所针对国家大豆产能提升需求,自主选育的高油、高产、多抗、广适型夏大豆新品种,2022年已通过国家审定。韩粉霞研究员介绍,该品种粗脂肪含量达22.17%,粗蛋白含量40.2%,百粒重超23克,不仅满足食用油加工与蛋白加工的双重需求,商品性也十分优良;在抗性方面,田间表现中抗花叶病毒病,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分别增产5.3%和7.4%,适宜河北、山东中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为黄淮海地区大豆稳产高产提供了优质种源选择。 除了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同样是提升大豆单产的关键。针对黄淮海地区麦茬大豆播种难、出苗差、产量不稳等“卡脖子”问题,作科所团队集成研发的“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技术”,以“秸秆侧向横抛、大豆精量播种、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实现了播种质量与土壤保墒的双重突破。 作为国家区域性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嘉祥县大豆年繁种面积达63万亩,繁种量2.4亿斤,可为黄淮海地区供应75%、长江中下游地区供应 70%的大豆种子,堪称“齐鲁粮仓”的种源核心区,为“中黄 219”等优良品种的规模化推广提供了坚实保障。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周文彬表示,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部署要求,作科所将以“科技赋能产业”为核心,从三方面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精准设计育种”深入发展,筑牢产业科技根基。二是积极推进科企深度融合,依托“科技包县”“田间课堂”等模式,不断完善“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全链条产业化机制,助力区域性特色大豆产品品牌的建立与推广。三是推动大豆产业由“原料”向“产品”再向“品牌”的升级,实现全链条价值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贡献科技力量。 山东恒晟种业董事长孟凡金表示,企业将紧紧依托作科所的科研力量,在作物品种迭代更新尤其是功能性品种研发上深化合作,通过“订单种植+标准化生产+实体店销售”模式,将“中黄 219”等优良品种转化为市场认可的优质产品,既让农民享受到品种增产、订单加价的实惠,也为企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此次现场会的举办,不仅直观展现了“中黄 219”及配套技术的丰产潜力,更搭建了科研、生产、市场协同联动的桥梁。与会代表认为,随着“中黄 219”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结合配套栽培技术的普及,将有效推动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提升与产业结构优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重要力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