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绿色农业全链升级

发布日期:2025-11-04 13:55
浏览次数: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碧源

通讯员 李海波 傅延富

“企业扎根兖州20余年持续追加投资,正是看重这里绿色优质的粮源保障。”近日,益海嘉里(兖州)粮油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对记者说。益海嘉里兖州企业群项目已建设至第五期,拥有年加工80万吨小麦的面粉厂、30万吨油料的榨油厂、12万吨的小包装面粉生产线。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兖州区把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生态循环模式,推动农业效益显著提升。

据了解,该区拥有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4家,培育自主产权品种37个,同时大力引进优新品种,保障种源优质。“从选种育种到耕播、水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制定了22个粮食生产标准,实现各个生产环节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兖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成龙告诉记者,兖州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广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实行统一品种布局、机械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质量标准、机械收获“六统一”的一条龙社会化服务,保障全区农产品种植实现绿色优质高产。

兖州区着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应用轻简化施肥、测土配方、高效营养诊断及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新装备,综合应用种苗处理、生物农药、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化肥、农药用量各减30%,粮食品质、产量双提升。目前,全区已成功建成10万亩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区,31万亩小麦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马兆文的向阳花家庭农场,种植了200亩庄稼和100亩蔬菜瓜果,全部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注册的“马兆文甜瓜”商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实行绿色生产后,地里青蛙、蟾蜍又多起来了!”马兆文告诉记者,粮食由附近的粮食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比市场价高10%至20%。

农场采用“秸—沼—菜”生态循环模式,建设了沼气池,每年消耗枝蔓、秸秆10多吨,沼渣用来做瓜果的肥料。“每年省下肥料钱近万元。瓜果的口感也非常好,每斤多卖1块钱还供不应求。这一省一增,就是效益。”马兆文说。目前该区蔬菜标准化种植9万多亩,“秸—沼—菜”的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到12个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该区畜牧业则采用“麦麸—养殖—粪便有机肥”生态循环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1.2%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在颜店镇张刘鸭场,整洁的养鸭大棚内,自动投料、感应喂水、恒温调控、流线养殖等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实现零污染排放。鸭粪与秸秆、益生菌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省去了冲洗环节,大幅节省水电及人工成本。鸭饲料选用麦麸、豆粕等天然原料,不仅降低了鸭病发生率,更提升了鸭肉品质。鸭场与樱源公司建立肉鸭养殖合作社,带动了4200余农户从事肉鸭标准化养殖,户均年增收7万多元。

“优质的农产品吸引了53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落户兖州,吸纳近万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2000余人进入物流、餐饮等关联产业,效益持续增长。”李成龙表示,绿色农业已成为兖州生态富民的重要路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