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 沃野吐绿——济宁春耕一线见闻

发布日期:2025-03-04 09:21
浏览次数:

济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琨 鲍童 摄影报道

春回大地,农事渐起。惊蛰时令甫至,济宁沃野上已跃动起勃勃生机。黄河水汩汩浸润的田垄间,农民们或手持智能终端监测作物生长,或驾驶着新型农机穿梭于希望的田野上。作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济宁这座浸润着孔孟农耕文明的城市,正以科技赋能的崭新姿态,铺展着新一年的丰收画卷。

科技赋能 农田焕新

眼下,小麦进入返青期,农田能否喝好、喝饱“返青水”,关乎全年的粮食收成。记者在邹城市石墙镇面坊村一块高标准农田看到,3台卷盘式喷灌机正沿着田垄缓缓前行,伞状喷头喷洒出均匀的水雾,覆盖绿油油的麦苗。

“喷洒均匀、效果好,一天能浇灌30多亩地,效率比人工浇水快4倍。我自己算了一下,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每亩地需用水80立方,如今采用新型喷灌设备,每亩地用水50多立方。以每年6次浇水计算,每亩地能节省180多立方水。今年我种植了700亩小麦,这样就省了14000多元。” 面坊村种植户王昌松笑着说。

与王昌松不同,汶上县苑庄镇种植大户王振去年底安装了立杆式喷灌系统,可通过智能终端远程控制立杆式喷灌、水肥一体机等设备。“立杆摇臂喷头单个喷头能够辐射2.5亩地,出水流量稳定,360度自动旋转,精准把控水肥量。相较于传统漫灌,节水喷灌平均每亩小麦节水50%以上,每亩地节约综合用水成本32元。”王振说,架装喷灌技术后,田地内可无垄种植,使得耕地利用更加充分,增加了有效种植面积。以地宽300米的100亩地为例,可减少地垄30个,预计可节省地垄3.6亩,预计每亩地可比原地块增产50斤。

灌溉方式的不断升级,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还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打下的良好基础。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建设高标准农田,打破传统小田生产模式,实现大田统管统治,并通过完善的农业设施架设,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化技术,高效、科学监测农田情况,及时采取农田管理措施,进一步提升农田抗灾能力,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735.5万亩(新建706.4万亩、改造提升29.1万亩),已基本实现对永久基本农田的全覆盖。“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让更多粮田变良田。”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扎根乡土 奋力兴农

2月26日上午,记者来到任城区长沟镇振东家庭农场时,负责人刘凡周正站在田边,用手中的遥控设备操控植保无人机作业。“通过卫星遥感系统对田地进行系统分析,这块地的麦苗长势稍差,把方案指令输进植保无人机,几分钟的功夫,这块地就追完肥啦。”刘凡周说。

2014年,刘凡周不顾家人反对,毅然辞职回乡当了农民。十多年来,他深耕农业,承包土地面积从最初的372亩扩增至当下的1032亩,更见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演变。

刘凡周刚接手土地时,还是用手推车为玉米施肥,400多米长的地块一来一回就是800米,田地施肥,全靠双脚走出来。他深知传统农业的局限性,下定决心向科技要生产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平原地带人多地少,要想在现有土地上实现高产,良技、良种至关重要。此后,他不断参加各类农民培训会和农机博览会,陆续购置了宽幅精量播种机、驱动旋耕耙、四驱自走式植保机等大大小小40台农用机械,并积极参与农业实验和实验项目推广,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长江大学等院校合作。

“卫星遥感系统就是向一位到试验田做研究的博士生学到的,效率高得很!”刘凡周深有感触地说,农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走在前沿的正是搞科研的这些专家学者。能成为高等院校的实验基地,向他们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理念,是自己的福分。如今,他的大豆亩产远超国家水平,打破山东省多项纪录。

在孔孟大地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像刘凡周一样,回到家乡扎根农业。他们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农业发展脉搏,敢于应用新农机、新农技,积极学习和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科技,推动农业向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助力农业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贴心服务 倾力助农

“雨水”已过,“惊蛰”将至,田间地头也逐步热闹了起来。

“对于茎基腐病发病地块,要抓住3月上中旬窗口期进行苗期喷药,只要天气允许,关口尽量前移。”“除草喷药要避开‘倒春寒’天气,喷药前后3天内每天平均气温要高于6℃,选择晴好天气的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之间进行。”……

当下,曲阜市49万亩左右的小麦已陆续进入返青期。一支支由农技专家组成的服务队把课堂开设在田间地头,不厌其烦地向农户们讲授当前田间管理的要点。“产粮要做到高产增收和质量安全两不误,这次培训可是给我们系统地上了重要一课。”种植大户孔凡武在参加完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班后感慨颇深。

对于农技专家的亲自把脉,汶上县50岁的种植大户刘宪礼特别珍惜。去年冬天,汶上县连续两个多月无有效降雨。在全县麦田管理技术培训会上,专家们重点就是研判分析来年春天土地情况,推广“冬水春用”的理念。不少农户觉得“浇越冬水费钱费工”,但刘宪礼不这样认为,率先在他的300亩土地上浇了“越冬水”。

“表层10厘米土壤含水量71%,比镇压前提高10个百分点。田里一类苗占比超过九成,麦苗根茎粗壮、分蘖整齐。”近日,农技专家到地里监测墒情、查看苗情,让刘宪礼十分欣慰。“往年这时候忙着追肥打药,今年农技专家带着我们搞‘预防战’,心里踏实多了。”刘宪礼仔细记录着专家的建议。

春季农作物蓬勃生长,‌科学的田间管理对当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而‌及时且妥贴的农技服务如同农户们的“及时雨”和“定心丸”‌,为他们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确保农作物健康生长,丰产丰收。

针对小麦早春管理技术,我市先后邀请多位专家围绕小麦单产提升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专题讲座,打造24小时在线农技课堂;充分发挥“网格化”农技服务作用,市、县、乡三级网格员通过田间课堂、现场指导、“微信小视频”等多种形式,普及关键生产技术,一对一指导农户。据统计,全市上下已开展专题培训121班次、技术讲座78次,现场巡回指导服务4万余人次,农技人员和种粮大户对接率达97.85%。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