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链融通“小院生金” 多方聚力乡村共富

发布日期:2025-08-18 11:01
浏览次数:

兖州区大安镇创新构建“组织链、资源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基层组织引领力,激活碎片化资源价值,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推动农村传统庭院向产业阵地转型,零散边角地向创收空间升级,乡土技艺向致富产业蜕变,让“小庭院”成为带动农户增收、促进三产融合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该镇累计培育特色产业项目56个,带动盘活闲置宅基地230余处。

构建“红色引擎+庭院经济”

双轮驱动机制

镇党委成立庭院经济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制定产业规划、资源配置等重大决策;36个行政村党支部成立庭院经济攻坚队,由党支部书记担任庭院经济指导员,吸纳132名党员骨干参与项目运营;党员户挂牌“先锋庭院”,建立“1+N”帮带机制,带头改造宅院、传授技术。

以第一书记帮扶资金为牵引,依托基层党组织统筹协调功能,精准对接涉农项目资金、乡村振兴专项资金形成政策资金池,重点投入示范户培育、特色种养技术推广、生产设施升级等基础领域,同步引导电商平台营销服务、农业龙头企业订单合作等市场要素嵌入产业链,强化庭院经济市场适配性。引导农户通过家庭储蓄、信用贷款等渠道筹措资金,投向庭院功能改造、优质菌包引育等生产环节。共计整合资金400万余元,建成标准化庭院项目12个。

建立“专家团队+本土人才”双轨服务模式,形成长效立体化人才支撑机制。精准对接省、市农科院等院所,组建涵盖品种选育、有机种植、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指导组,开展“订单式”技术培训30余场次。挖掘42名“土专家”“田秀才”,成立“庭院经济智囊团”,提供全周期技术服务200余次。

探索“精准分类+多维利用”

新路径

对全镇7800处庭院进行摸底,分类建立“庭院档案库”,创新“主体适配型”开发机制,精准划分特色种植型、生产加工型、文旅融合型三大功能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制定差异化开发路径,激发乡村庭院经济活力。

创新“三边经济”开发模式,将路边、渠边、院墙边等零散边角地整合成可利用地块,灵活发展“微菜园”“微菌园”。前谷村通过整合10亩边角地建成“共享菜园”,年增收3万余元。

挖掘石磨面粉、手工煎饼、柳编工艺等传统手工艺,通过“庭院工坊+匠人带徒+电商直播”模式转化为产业化项目,推动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消费需求相融合。黄庙村将传统石磨面粉技艺升级为标准化生产线,开发杂粮礼盒、定制面粉等项目,年销售额突破180万元。

打造“庭院经济圈”

共生体系

发挥镇域食用菌特色种植产业优势,按照“合作社+基地+庭院”发展模式,优选羊肚菌、羊肚耳、白玉木耳等市场畅销品种,配套层架式立体栽培技术,构建“合作社供包+庭院出菌+平台回购”协作体系。截至目前,依托大安镇恒农合作社培育菌包10万包,实现户均年增收5000元。

立足“池水果林田宅”立体生态格局,围绕“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围炉”四季主题活动,打造“艺墅茶苑”“小蚂蚁巴学园”“树上花开青年养老院”等特色庭院,实现“住有雅舍、玩有野趣、食有乡味”的深度融合体验。山拖农场村利用闲置庭院打造“茶苑休闲+农事体验+乡土灶台”综合体,推出亲子研学、田园团建、自助厨房等特色项目,“小蚂蚁巴学园”被评为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拓展云端市场,以闲置传统院落为载体构建人文场景,深挖“乡愁记忆”的情感价值,通过场景化改造,打造沉浸式直播间,将庭院空间转化为集农产品展销、乡愁文化传承、乡村文旅推介于一体的数字化窗口,推动本地农产品、手工艺品等突破地域限制,触达全网消费群体,走出了一条“小院触网、全网变现”的营销路子。房院村打造“云上庭院”1处,通过网络直播将鲜食玉米、辣椒酱等产品销往全国,去年直播间线上销售额达80万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